第一百三十二章 知行合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伯仁看著姬昱思考的樣子不忍打擾,他臉上洋溢著喜悅,用著只有他自己能聽到的話在說:“想不到我在臨死之前還能讓王孫引起思考,不管是對還是錯,我的死也會有價值了。”
姬昱良久之後睜開雙眼,苦苦思索的仁義也有了答案,他在馬車上所思考的道理在此時也全然明白。
“你的行為是錯誤的,只能說勇敢,不能稱之為仁。”
伯仁早就料想到了這樣的回答,他又問道:“您能說明這是為什麼呢?我為了自己的道義而殺人,不能稱仁的話,那我所行的道義又算什麼?”
姬昱悟仁之後只覺得神臺清明,往日所不能夠明白的事物在此刻都有了答案,這是一種很玄妙的狀態,他不敢浪費這樣的狀態,順著思路自然的開始言說,把他思索中所想的一一道出。
“仁義,當是為愛人。仁之一字,原本就是兩人之間傳播的愛。
仁者,愛人。義者,為愛人而行。仁是義的本,義是仁的行。
道義,是愛人的行為所遵從的道,是仁的規則。
德行,是傳播品德的行徑,是仁的血脈。
沒有仁,就沒有德。德是依據在原本就是仁的根本上延伸出來的產物,沒有仁,德就是空的,如果為了德行而去做好事,這樣也不能稱之為德行。
而賢,則是用於評判一個人的仁到了什麼地步。
一個沒有能力的庶人,在做好分內之事之外能夠好好的愛人,這也是仁,也能稱為賢。
而對於身份高貴的人來說,德和賢就要與之提高仁的標準才能評判。
是否為仁,這一點存在於自我的主觀,就像幫扶他人而沒有動私心,不求回報不摻雜利益;而對於高貴者來說,仁在愛人和愛國。對於國君來說,仁在於愛兩者之外更要愛天下;則有所愛者為仁。”
伯仁聽後不由狂笑。
“我總算知道什麼是仁了!我總算知道什麼是仁了!”
身旁的魯人也在默默言語。
“愛人為仁,伯仁沒有遵從愛人的原則而在忍受不了之後將人殺死,是....不仁。哪怕是他是為了王孫的名義,那也是私慾,有了私慾,就不能算真正的仁,我也懂了。”
魯人乙問王孫昱:“那怎麼樣做到真正的仁呢?”
姬昱瞭然一笑。
“我們人,都是以周禮作為法則,從周禮中尋求出其優良者學習,對於不好的法則就將其挑選遺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就是興盛之道,也是能夠為仁者最好的道理。
禮法僵化就會桎梏人的本性,應當順應時代的格局因勢而變,固步自封只會是滅亡之道,現在的魯國從周禮,卻不肯因勢而變,這才有了你們魯國的內亂。如果人人能夠學習周禮的精華,沒有帶有私慾的禍害他人,則魯國當興啊。”
牢獄的四人激動得直流下眼淚。
“我等只恨未能早逢明君!您是天下的珍寶啊!”
姬昱搖頭示意,表示謙讓的同時也說出緣由。
“我現在雖然已經知道了仁,可還沒有施行。其中的仁不是以理論來衡量,而是透過實際的知行合一才能夠做到。沒有行,知道再多也無異,只有透過行才能知道自己知了多少。”
伯仁激動的說道:“何謂知行合一?難道是知道的道理要用行動做出來統一嗎?”
昱搖頭而笑,他一開始也對知行之道區分所斥,可在想明白之後,他就發現了知和行本就是一體。
他說道:“知是行的開端,知的產生離不開行。沒有行過也不會有知,知行本就是一體。”
伯仁依舊不解,還在問道:“那是先有知還是有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