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魯國來的一行人經過了長途跋涉,終於到了晉國。

在這裡,他們聽聞了許多姬昱的傳聞。

有王孫在一信退秦之前被謠言肆意編造,這讓魯人想到了目前他們國家的處境。

魯國現在也是到處傳有卿大夫包括國君在內的謠言,這樣的謠言不能夠制止,就連他們也對那些卿士有所懷疑。

幾個魯人邊走邊說:“我們投奔王孫是因為魯國現在都是流言,沒有值得信賴的人,要是王孫不肯收下我們怎麼辦?”

“我會留下來,我看重王孫的仁義,在一路上都聽聞了他的事蹟,他是一個值得侍奉的人。

就算不能作為他的門客,我也要為他牽馬,我覺得重要的不是能否在王孫身上學到他的仁義德行,就算是讓我睡在馬廄裡,我也心甘情願。”

“說得好啊,我們魯國人就是要學習仁義啊。”

“我...如果王孫不收下我,我就回去魯國,我家中還有老母和妻兒。”

魯人都讚道:“您這是遵守孝義啊,又有什麼不對的呢?”

他們一行人邊走邊說。

又談論到了王孫昱身上。

“要是王孫也像陽處父一樣華而不實呢?那我們這一路都白走了啊。”

“要不然我們也如同那店主一般去考效王孫的仁義?”

“我覺得可行。”

幾個魯人就聚在一起小聲商議,對於他們這樣的讀書人來說,仁是最為看重的。

更別說他們還是魯國人。

他們在附近的鄉邑好不容易才辦理好了進入絳城的憑證。

王孫住在上河邑,要經從絳城的北門,所以進城是必要的。

他們一行舟車勞頓,有馬車可以租賃的時候就租賃,可大部分時間都是憑藉著腳力,所以一行人到了絳城第一件事就是找一間食肆。

這個時代的交通不發達,想要走遠路必須要有馬車和識路的御者。而讀書人的身份在此時卻很有用,在路上要是遇到馬車還能夠詢問能否搭個順風車。

他們來晉國坐了三次順風車,租賃了四次同行的馬車,這才來到晉國。

要真是一路上都是用腳走,估計還沒吃完乾糧就餓死在荒嶺之中。

魯國人心地善良有仁義,守信用,讀書人大多都遵從周禮,所以外人一般人也不會拒絕。

在食肆中飽腹之後,他們又去打聽路怎麼走,王孫昱又做過哪些新奇的事。

魯人在繁華熱鬧的街道上就看到了有人爭執。

有賣竹簡和紙張的小販在抱怨說:“我說出去,你們可不要說是我說的。

王孫不是真的仁義,他所造的書籍就已經影響到了我販賣竹簡。現在大家都以書籍為貴,就少了很多人買竹片和竹簡。

我賣不出去,就得要受凍捱餓。”

有市人反駁說道:“可是王孫傳播的知識,這樣的大功勞難道不足以稱為仁義嗎?”

小販說:“我聽聞,仁義的大賢當以為眾生謀福,王孫現在卻損害了我的利益,那他就不能當做真正的仁者。”

街道上信服王孫昱的追崇者們氣昏了頭,舉起拳頭就要打他,更有甚者拔出了劍。

“王孫是不能侮辱的,你這樣質疑王孫的賢能,不怕我們殺了你嗎?!”

小販伸長了脖子,一手叉腰,一手指著頭。

“你們大可以將我的頭砍下,只是這樣王孫的仁義就不復存在了。

你們殺了我,就相當於殺害了王孫的仁義之名。

現在你們敢殺我嗎!”

被這樣一激,左右的市人倒是都不敢動手,只是睚眥欲裂地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