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國的故事並不只是一個小插曲。

魯國人對仁義向來重視,因為人崇尚周禮中的仁義,對於仁義的肯定甚至大於為官的能力。

現在卿大夫傳出惡事,一時之間整個魯國都有了這樣的風言風語。

而當仁義的外衣被扒下,上哪去找回屬於他們卿大夫的仁義自信?

自然是求助於仁義、有名望的國家替他們正名,掩蓋罪惡。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利用公關力量把輿論平息。

其實卿大夫自家就可以把輿論壓下,不過強硬的手段會造成反噬,這讓遵從周禮的卿士們犯了難,強壓輿論會讓國人厭惡,又沒法抓到散播輿論的人,只好找其他大國來背書,說明他們的品性優良)

魯國人現在自家說自家的醜事,自然不肯相信本國的卿大夫。

於是季孫行父就想到了一個好方法,那就是求助於周室。

周魯的關係相當於父子,當魯國發生這樣的內亂之後,季孫行父就想到了讓周室為他們正名。

畢竟家醜不可外揚,求助自己的父親合情合理。

季孫行父以拜訪周室為由,進獻給周室一些寶具美玉,希望能夠從中得到周室的表彰,回去之後也能說明他們魯國卿士的仁義。

當有人說明他們的壞事時,就用近來拜訪天子來回應。

“如果沒有仁義,那怎麼還會給天子進獻豐厚的禮物呢?你們說的這些都是假的,是有心之人散播的謠言。”

事情的進展很順利,當他帶著周王鄭賜予的幾車錦布回國之後,又經過了幾番言語,才終於平息了這樣一場不合情理的輿論戰。

原本這樣的鬧劇只是一場笑話,可無奈魯國人講禮,凡事都要遵從規矩。

沒人知道這樣的流言因何而生,也不知道他為何流傳。

其中受牽連最深的當屬東門襄仲,他得了私通的汙名,也不敢過多的爭搶朝政大權。

他只想等事情徹底平息之後沒有人提及,再逐漸收回他的權力。

而襄仲的收手,同樣給了三桓把握朝政的大好機會。

三桓的由來本就是因為惡名,現在朝堂之上大家都是黑的,那誰也說不了誰。

魯國人對於目前的現狀十分擔憂,於是這一年同樣冒出許多讀書人走訪天下尋求解決國患的方法。

有人聽聞了晉國有周室王孫,他的德行和智慧十分出眾,於是就結伴想要一同去晉國投奔王孫昱。

他們就從魯國經轉衛國前去晉國。

其中在衛國的寧邑碰到了晉國拜訪衛國的馬車。

馬車上的人是陽處父,他帶著冠帽,神情十分嚴肅。

幾個魯國人看到了晉國的馬車就上前詢問。

“您是晉國人,能與我們說說王孫昱的故事嗎?我們聽聞了他的仁義之名,想去投奔他。”

陽處父冷哼一聲。

“你們既然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又何必過來問我?你們是因為王孫的仁義才想去追隨他,可卻沒有了解他的事蹟,真是可笑!”

一行人被這樣一說頓時有些脾氣,可看著陽處父那華貴的衣服就知道不是一般的晉國人。

他們低聲說:“我聽聞有德行的人不會因為他人的見識淺薄從而嘲笑他,現在您為我們的淺薄見識而嘲笑我們,早晚會得到報應的。”

陽處父說道:“我這一生有過無數挫折,難道還怕你們口中的報應嗎?”

魯人憤憤不平,可只能低頭以對。

他們走著路,而陽處父乘坐著馬車,不一會就看不見馬車的蹤跡了。

到了晡時,陽處父一行人來到寧邑的一處食肆。

這處食肆內只有店主和他的妻子經營。

食肆的店主看見了陽處父偉岸的身形和所穿的深衣就能夠知道他是一個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