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的流傳讓姬昱開始忙碌起來。

他要供應給貴族上好的書,又要供應給市場一定量的線裝書。

當然不是白送,其中有著定價販賣。

更別說在晉國只有姬昱掌握著印刷術,有了書也就相當於有了面子。

皮書者二百錢,線書者十錢,且不買線書者不予皮書。

皮紋書的供應量一定要少於線裝書,這樣才能體現出他的珍貴之處。

所以在製作書籍的比例按照二百比一,線裝書賣出兩百本才能買一本皮書。

這樣做也引起了貴族爭先恐後的爭搶。

他們可以不懂其中的內容,可代表高貴的書可不能沒有啊。晉侯都稱讚其中內藏著天道之理,要是有一天問起其中內容,說不上來可就丟人了。

於是世家爭奪,更在意麵子的卿大夫們當然想持有皮書,這樣也就買下了許多另外的線裝書。

姬昱這樣買賣的手段自然也有他的道理。

買兩百線書才能有資格買一本皮書,不單是說明了皮書的價值,還把線書給賣了出去。

不識字的庶人和郊民顯然沒有買書的慾望,他們都沒有得到知識的權力,更別說買書了。書籍主要流傳在城中的讀書人和卿大夫世家這樣的人物。

讀書人買一本線書就能夠深究,對買更多的書沒有抱有期望。

而世家好臉面,怎能和國人一樣看那種線書?

那些國人什麼檔次?也配和他們這些貴族看一樣的書?

所以好面之人會買下二百線裝書,只為求得一本皮書。

有人說:“王孫賣書之舉實在是有違人倫,作為一個身份尊貴之人,怎麼能夠用販賣這種下賤的手段傳播他的書籍。”

可有人就會反駁:“王孫的德行晉國沒有不知道的,他這樣做一定不是為了求財;王孫能夠因為諾言而賠付千金,我們這樣買書的成本都不足千金的萬中之一,你又怎麼能夠抱怨呢?

就當是讓王孫回一些本錢就好了。

你看這樣的書籍巧奪天工,難道還不足以匹配他的價值嗎?

按我說,王孫還是將書籍的定價定的太低了,一定是為了我們著想啊。”

竹簡編織好的成品)售價百錢,且沒有書寫的痕跡,要是想買抄寫的竹簡還要另付五十錢,這樣一看,王孫所賣的線書不知比那又重又不方便的竹簡要便宜不少。

抱怨買書的人也都相信了這樣的言論,畢竟這樣新奇方便的東西他們也從未見過,比竹簡還要便宜許多,可見王孫賣書並不能夠賺取利益,而是在用他的良心去傳播他所思考的道理。

讀書人非但沒有心疼錢財的損失,反而為此哭泣。

“王孫傳書而不求利,這是我晉國的大賢啊!”

三千錢為一金,貴族買一本皮書才不過二千二百錢,這樣的消耗對貴族世家來說也經受得起。

只是他們不知道,姬昱除去製作皮書的煩勞,剩下的時日都在家中看辛開數錢。

有著四人印刷線裝,姬昱自身膠封皮紋封面,效率可謂高上。

昱將這些書印製之後讓侍衛去找城中貴族和一些書生散賣,其中大部分都是卿大夫之流。

在外人眼裡,他做的可能是虧本生意,沒有賺取。

可這些人不知道,書籍的成本遠遠比他們想象中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