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王孫造書(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軍的行營和訓練的場地設立在絳城的南郊外,位處平原盆地,能夠訓練兵士和戰馬。
行營在野外,距離城門有著十里遠,都是由幾個大的幄帳拼接在一起建成,是執政者行政管理兵士的地方。
小的幄帳則是能夠充當這些貴族休息的場所。
兵士們則大都住在普通的帳堡之內,這些帳堡戍守在行營周圍,五個兵士住在一起作為一伍,當然這裡也設有衛浴的場所,兵士們在訓練之後都要一起洗乾淨,不然汗漬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也會傳播疾病。
可以說這裡沒有女兵,因為聚在一起洗浴都能夠看得一清二楚,以此就能看出花木蘭的故事多為杜撰。
在軍中有一個規矩,這是趙盾所立下的規矩。
操練一天之後不能馬上脫下身上的甲冑,勞累一天的汗經受涼風,身體就會出現中風不適的狀況。現在的醫療水平還不能夠知道是什麼原因,不過軍中有著歌謠,聽聞就是王孫姬昱感傷其卸甲之風所作,被晉人引用在了軍中傳唱。
“杲日之烏烏兮,眾者酈於精氣;
其風洩邪入竅兮,眾者避於邪異。
日以燭甲闢眾兮,行疾不可毳意。
不棄甲穢以卸兮,代序有度固芳。”
兵士近來被要求要學會背唱這樣的短歌,懂得不能在訓練完就褪去甲冑的道理。
在西周時,甲冑、幹盾都是用皮革製成,有著一定的透氣性。可春秋時期已經普及了冶煉青銅的技術,所以青銅甲穿戴在身上悶熱得透不過氣,如果在出汗之後就脫下衣服,很容易得病受風寒。
姬昱也是有感而發,卻不想這樣的詩歌被趙盾利用傳播到軍中。
眾人會因為王孫的智慧而相信其中的道理,對姬昱所說的邪氣產生疾病的道理也愈發信服。
在行營中,趙盾正在整理軍中信物。
近來因為他的原因,貴族將領們彼此內卷,已經到了時不時就抽查有沒有兵士在偷懶的地步。
這也間接的導致了底下的兵士也都要認真受訓,不能有半點違背。
軍中的信件大多都是由城中的驛站送過來,其中軍信和物品都是由此送達。
後世人估計也沒有想到這一點,以為什麼信物都是要兵士親自送達。除去一些戰場上的急報,一般行營和朝堂的聯絡都能夠依靠驛站來傳送,急信則不會有所等候,讓內侍直接送去。
趙盾還真沒想到,其中就有著他的信物。
那是用布帛包裹的信物,上面用膠粘連了一張紙,寫著“王孫昱贈”。
趙盾來軍營已經有一段時日,趙氏的人都沒有給他送過信物,可沒想到王孫和他只是談論之交,卻有心給他寄送,這讓他為此而感動。
姬昱:你別多想啊,我只是剛好在這個時候寫出來,想讓你們這樣的晉國貴族傳播來著)
裡面是一個奇怪的東西,樹紋紙夾雜著皮質的紙張在其表面,一些奇特的紋路像是組成了一幅畫,有蘭草青在這樣的紙中央的位置印上篆字。
“樵夫問道?”
趙盾拿起左右觀摩,紙張輕薄且順滑,拿起來也沒有多少重量。
他發現這樣的東西竟然能夠開啟,剛開啟就有其中夾著的一張紙掉落下來。
這不是印有內容的紙,而是姬昱給這些沒有見過世面的土佬寫的使用說明。
“見字如面,趙盾親啟。
我是王孫昱,與您已經有許久時日沒有見面了,不知道您身體如何,會不會因為令尊的離去而感到悲傷。這是我近日研製之物,名曰“籍”。
以紙為本,以字為用,合之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