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百里奚所說,昱的確是個聰明人。

“我現在可算明白了夫子您說的天下以名為先了。”

昱跪坐在他寢室的案桌前,與他坐立在對面的是閱。

“天下人不都是尊從名義嗎,沒有名又怎麼能夠號令天下呢?

現在的諸侯都窺覬天子之權,只是他們不敢說,更不敢在明面上不從天子,除了楚國那個蠻夷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之外,哪個大國沒有二心呢?”

“夫子,您說的是晉國和楚國嗎,他們都想取代天子?”

“不止如此,諸侯們在看王室衰敗後都是這樣。他們忌憚天子的名,不敢打也不能打,只能透過爭霸暗中積蓄力量,等著那個名正言順的機會。”

閱放下了手中的竹簡,心思不由飄向遠方。

他是洛邑人,純正的洛邑人。

可他不是出生在洛邑,他在王畿的周地出生,那裡是周公一脈的封地。

周公一脈向來都是規矩繁多,對先祖周公旦提出的周禮推崇至極。

從小閱就被宗親教導要懂得忠君愛國,在長大之後送去了成周學禮知法。

他曾經問父親:“為何天下的人都要向天子臣服?”

周公忌父說:“因為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先有武王伐紂才得以創立如今的國家,所以大家為了感激天子的仁德,將天子奉為天下之主,並心甘情願的奉獻出他的寶物用以感激天子。”

閱說:“可是我聽聞,孤竹國有兩個公子伯夷和叔齊,因為讓位的美德而離開孤竹國;商紂獨夫當道,他們勸諫武王不要以下犯上,倒行逆施,武王沒有聽從而攻破朝歌,這兩人就不願意接受天子的統治而在首陽山上餓死,請問這是真正的仁德嗎?”

忌父給了閱一個腦瓜崩,讓他不要亂說話。

“作為臣子怎麼能夠隨意的議論先王,先王伐紂是為了天下免去屠戮和商紂暴虐的統治,怎麼能算是不仁義呢?伯夷和叔齊愚忠暴君,餓死是他們愚蠢的表現。”

年幼的閱捂著腦袋,腦子裡想的更多了。

天子要是無道,其他的諸侯國會不會帶兵討伐?

先天子幽王不就是玩弄諸侯,荒淫無道而讓犬戎討伐的嗎?

烽燧在西周時還沒有出現,太史公用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是希望後人能有前車之鑑)

那為何他們都在用言語汙衊犬戎,並且感激和犬戎一起討伐幽王而立平王的申國呢?

申國對天子用兵,是為不臣;聯合犬戎,是為不義。

那為什麼不厭惡犬戎而感激申國呢?

閱很迷惑,因為他不知道幽王廢長立幼而帶來的禍端,他只知道,父親說的是錯誤的,天下的人並不是真的忠於天子。

他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上沒有年代,橫橫豎豎都是寫的仁義道德。

過去的事情已經不得而知,能知道的,就是天下的權柄掌握在仁德的手中。

“只有王室還留有仁德,就還是天下的共主。”

閱不知道輔佐衰敗的王室是不是愚忠,天下早晚都有更換的一天,等到那一天,衰敗的周室有會有什麼名義呢?

會是寵信美人敗壞國家,還是聽從小人讓國?有或者被他國強大的兵力震懾棄國?

閱預見不了那一天,所以他呆在了守藏室,希望能找到答案。

守藏室是典籍收藏之所,藏有天下的書籍和夏商的龜甲,是天下的寶庫。

在那裡,他看了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