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鄭二十六年。

晉國,絳城,文宮。

文宮是在晉文公死後,繼位的國君晉侯歡和大臣們為了表彰文公的功績所建立的,因為國庫充實,在一年多的時間就已經搭成了基本框架。

晉侯歡站立在宮殿的中央,手裡拿著潔淨的茅草在敬拜先君,之後的他按照周禮要再將茅草鋪好,才能讓祭祀的禮器放在茅草上。

有士大夫的要事來報。

左右的侍衛提醒,歡才撤去了香爐,放下茅草,接著對大殿行禮這才出去。

歡是一個有仁德的君主,晉國的百姓都知道。

在一代霸主晉文公薨後,歡接替了這個位置,還是採用了文公的官員大臣,和各派黨系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施行仁政,減收賦稅;

遵從郭偃之法,唯賢任舉,國君不在保留土地,而是從土地中收取一定的賦稅。

歡在位的第一年,先軫出兵埋伏秦軍,在崤山幾乎全殲秦軍,大勝的同時讓秦國失去了和他較量的資本。

秦國再想東進也需要考慮自身的分量,在短時間內都不能染指中原。

“秦晉之好”也成為了過去式,雖然這本來就是國君之間利益的籌碼。

不過因為歡聽信前君文公次妃懷嬴的求情,放走了視,術、丙三將;

春秋時期,諸侯正妻稱夫人或元妃,庶妻稱如夫人、次妃)

也是因為這樣的仁德,死去將士的怒火得不到熄滅,身為大將的先軫更是因為剛烈犯下了糊塗。

先軫一時之間氣不過,和歡吵了一架之後吐了一口唾沫在大廳的柱子上,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歡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可當他醒悟急忙派人追趕時,為時已晚,秦將已經渡河。

歡並沒有怪罪先軫的無禮,反而檢討自己,向先軫道歉。

這讓先軫受寵若驚,並且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深深的自責。

可是無禮的種子一旦種下就會生根發芽。

先軫是個忠君愛國的人,他為了國君和信義能夠犧牲自己的生命。

八月,狄人趁著文公薨,派遣大軍前來伐晉。

先軫主動請纓出擊,用他的神勇和那老去的身軀擋下了這次的劫難,戰鬥同樣大勝。

戰後,先軫一個人獨自衝向狄人的營地,讓他們用刀尖親手劃開他的胸膛。

他說:“像我這樣一個對君不敬的人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打贏這場戰是我對君上的承諾和報答,而我赴死則是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恥啊!”

就這樣,那個陪伴文公走了十九年,治軍有方、謀略無雙的大將打贏了城濮之戰和崤之戰,最終卻死在了弱小的狄人手裡。

晉國有五賢士,內治狐偃、識人趙衰、謀略先軫、勇武魏犨、禮治賈佗;

這五人都是跟隨了文公十九年的忠義之士,更是支撐起晉國發展的棟樑。

狐偃跟隨文公一同去了地府,先軫為義而死,留下了三個各有缺點的賢士。趙衰病弱,魏犨無謀,賈佗只懂禮政。

同樣是在歡上位的第一年冬天,文公新喪還沒過,楚國派兵帶著新收的小弟陳國、蔡國想要攻打鄭國,晉國反應迅速,派陽處父進攻蔡國來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