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慕君和她娘這兩天什麼也不幹,光做飯就累得夠嗆。

芒種到,收麥忙,龍王口裡把糧搶。

芒種前後麥子成熟,可此時也多雨,麥子一旦打濕,就容易發芽黴變,那一年的辛苦就竹籃打水了,這也是為什麼夏收又叫“龍口奪糧”。

村裡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收麥了,學堂也放夏忙假了。收麥前一晚爺仨個就在家把鐮刀都磨好,小鬥車和大鬥車都準備了好幾輛。

四名“麥客”在前面割,爹爹和弟弟各推一個小鬥車跟在後面,割下的麥子就扔到車鬥裡,堆滿了就送回田邊大車裡裝好,大車堆滿了就往自家門口場子送。

門口的麥場早就打掃得幹幹淨淨,用石磨壓的板正,天氣炎熱,麥子一會就曬的透幹。爺爺趕著租來的驢,拉著石磨在麥子上來回碾過,讓麥粒脫落,打下來的麥子要留在麥場曬一週才能收進谷倉。

奶奶,娘和慕君就負責把碾過的稭稈收回來,摘淨上面殘留的麥粒。再由爺爺把光禿禿的稭稈堆到後院向陽處,曬幹切碎後還田或者做堆肥,還能供牲畜食用。一家人各司其職,配合得井然有序。

整個流溪村都是一幅繁忙的景象,金黃的麥浪裡滿是勞作的人們,“刷刷刷”的割麥聲不絕於耳。

平時滿村跑的半大孩子們也不見了,都在地裡幫忙。有那人手不足或手腳慢的,還趁星夜下田割麥打麥,只為盡快將每一粒麥子送進谷倉,心裡才能踏實。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1”就是這幅景象。

總算天公作美,萬裡無雲的晴好天氣持續到收麥結束。今年的麥子收成也好,比前幾年都多,村裡每個人臉上都是笑容。

不過夏忙還不算完,收了麥子,還要整田除草下肥,玉米,大豆,高粱和紅薯這時候都可以開始種了,家裡有水田的還要忙插秧,真是一刻都不得閑。

好在夏家的佃戶奔喪回來了,剩下的事就交給他們了。

半夜就開始驚雷,到了早上,瓢潑似的大雨如約而至。銀色的雨幕遮天蔽日,來勢洶洶,門口池塘的荷葉和荷花被打得一片東倒西歪。

夏慕君昨晚就把藥材苗收進來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養護,株株長勢良好。她盤算著,等雨一停,就把藥材苗都移栽到竹林裡。

黃精,三葉青和鐵線蓮都是喜陰抗潮,竹林套種正適合。

如她所願,暴雨很快就停了。爺爺和她來到山腳竹林,選定一片平坦的地面。大雨沖刷後,土壤松軟,深坑三下兩下就挖好,坑底還墊上荷塘泥來增肥。直接敲碎瓦盆,將藥材苗連根帶土埋進坑裡,再細細撒上鋸木沫。

爺爺還教她把蓑衣綁在架子上,做成雨棚,以後下大雨也不怕了,最後把碎瓦在周圍插了一圈,以免小動物誤入,破壞小藥苗。

種好後,爺孫倆繼續往竹林深處走去,去找上次摘菌子的枯竹。兩人驚喜的發現,上次留的種又發了一大片。

她告訴爺爺這個可以拿到表哥藥鋪換錢,爺爺聽了,高興的直搓手。

兩人撿那個大的摘,還是留下細小的做種,爺爺還說回頭要來施施肥。

又轉了一圈,這次沒找到竹黃,竹黃少見在其可遇不可求。只有那竹蜂在竹子上造洞後,竹節間溢位的傷流液凝固而成竹黃。

慕君盤算著能不能養一窩竹蜂呢……

爺爺看著沉思的慕君,探詢的問道:“君兒啊,你怎麼知道這許多?竹黃,竹筠可以換錢,還有竹林裡種藥材苗,你怎麼想起的啊?”

慕君有些心虛,心想總不能告訴爺爺這是我上植物資源課學的吧。

她盡量自然地笑著回答:“表哥告訴我的啊,他還說咱家這麼一大片竹林,可都是寶呢,若能好好用,能賺好多錢呢!”

爺爺聽了她的話,點點頭,陷入回憶:“是啊,這竹林可是咱家祖上一點一點種起來的,我從小就在裡面玩,一手編竹篾的手藝還是你太爺爺手把手教的,夠混口飯吃了,後來我師傅就是看我編竹手藝好才肯教我木工……”

大雨後,鞭筍都冒頭了,爺爺經驗老道,瞄一眼就知道哪根竹子下有,兩人說說笑笑,摘了一大筐,回去能添道好菜。

走近院門,門內一片喧囂,才發現來客人了,原來是外嫁的姑姑回來了。

1 摘自白居易《觀刈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