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鹽時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

這時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剩餘的液體稱為母液,在古代基本沒什麼用。

楊恩大致向劉郡守介紹了整個曬鹽的過程,這當然也是他在書上看來的:

“曬鹽一般要經過建灘、進水、制滷、測滷、結晶和撈鹽等工序。

建灘都在平坦的沿海荒灘上,按一定的灘池數建造。

池埂一般高約半尺,建成一個個方形池,面積從上到下每個方池邊長根據需要設計。

灘池由上而下逐個挖低,落差一般為數寸,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向下流水。

向海一面的溝堤,開一水門,設閘以備啟閉。其外再開一潮溝,直通於海,用以引潮水入溝,備鹽溝納潮水用。

灘池周圍的大鹽溝挖成後,漲潮時即可開水閘納潮,抓住最高潮位,將潮納滿。

退潮後,用木桶或水車汲取溝內海水灌入高滷臺內;次日將高滷臺內海水放入二滷臺,再將高滷臺汲滿海水;第三日,將二滷臺內海水放入三滷臺,高滷臺內海水放入二滷臺,再將高滷臺汲滿海水。

當然這要根據氣情況來,逐日依此類推,利用日光蒸發水分,提高滷水濃度……”

其實,楊恩雖然了這麼多,但是那些修建鹽池的技術很簡單,並不需要他擔心,關鍵是要控制滷水的濃度。

因為如果滷水的濃度沒有控制好,海鹽當中就會有很大量的氯化鎂以及其他雜質,從而造成海鹽很苦,也賣不出好價錢。

測滷水濃度的方法,過去也沒有儀器,是使用蓮子,將其放在滷水,來判斷滷水的濃度,其實也就是根據它的浮力來。

假如把滷水分成十成,十成者為飽和液。

蓮子有兩枚,一枚為五成,一枚為十成。五成蓮子若在滷水中平浮於滷水面上為五成滷。

十成蓮子在滷水中斜浮,為七八成滷,平浮於滷水面上為十成滷。

滷水達到十成時,即可結晶成鹽。結晶前要將底池爛泥清除乾淨,抹光壓實,將飽和滷水放入,當日即可飄花結晶,數日後撈鹽歸坨。

……

楊恩大致介紹完整個過程之後,那二人自然感到非常稀奇,不住地點頭讚歎,稱讚此方法簡單實用。

“不瞞魏王,以前也有人嘗試曬鹽,可就是難於掌握這個濃度,難免功虧一簣。

今聽了魏王介紹,令下官茅塞頓開。請為王放心,下官一定全力推進這曬鹽之法。

先期,下官准備找一個最佳地點,官家試辦一個鹽場。魏王可能不知,這建安郡如此偏遠,也就是郡治所在地閩縣發展得還不錯。

其他偏遠各縣,由於發展非常落後,官吏的俸祿都發不全。如今有了魏王這曬鹽之法,可就好辦多了。

讓每一個縣都官辦一個鹽場,不但可以補貼官用,還可以上繳朝廷一些鹽,何樂而不為呢?”

楊恩點點頭:“這樣最好,不過既然官辦的話,可一定要搞好稽查,如果出現貪汙等等情況,那就很麻煩。

對了,在建安郡旁邊有一個很大的港口,我看著外國的商船很多,這裡開辦錢莊沒有?”

在楊恩看來,錢莊的推廣力度也很重要。目前大興城和洛陽城以及周邊已經開辦了好二十多個錢莊,執行非常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