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想法和荀彧信上內容,幾乎不謀而合。

董卓也因此點了點頭,吩咐衛覬:“你說得有些道理,這件事情,本太師就交由你來處理。幹不好,提頭來見;幹好了,河東太守的位置,就由你來坐。”

衛覬眼中閃過一抹亮色,正欲拱手應下,郡官之首的郡丞卻面色一變,急忙出聲制止:“太師,這不合規矩。”

按理說郡守死了,就該他這二把手扶正。怎能看著一個地方縣曹,竄到自個兒頭上。更何況,河東郡內根本沒有這麼多的糧食供養這些流民。

“什麼規矩,老子就是規矩!”

董卓有些冒火,剛才出言獻策的時候不見你吱聲,現在做了決定,你跳出來說不合規矩,到底你說了算還是我說了算?他熊目盯著這名四十來歲的郡丞,語氣不悅:“怎麼,你有意見?”

郡丞被董卓的目光盯得發毛,這才想起眼前之人絕非良善,甚至比豺狼更狠,到了嘴邊的話,又趕緊嚥了回去,連道不敢。

這件事情也就定了下來。

時間以一年為期,期間大小事務由衛覬全權處理,河東所有縣地負責配合。

至於糧食問題,來的時候荀彧說了,他會想辦法解決。

此時,洛陽城裡。

荀彧正從一家大戶宅邸出來,門口兩座大石獅子氣派十足,彰顯出這座宅邸主人的地位不凡。荀彧回頭望了一眼,默默嘆上口氣。

籌措糧食的進展,遠沒有想象中的順利,甚至很難。

洛陽的富戶很多,他們囤積錢財、糧食無數,並且擁有一定的家世背景。荀彧選了十幾家在洛陽城大有名聲的門戶拜訪,結果大抵相同,這些人就像私下商量好的一樣,任他磨破嘴皮,就是不肯拿出糧食。

就算有,也只是一兩百石,而且臉上還露出一副極為肉疼的模樣,像是要了半條老命。

一兩百石的糧食,連押運士卒的口糧都不夠。

荀彧想不明白,這些富商為何如此牴觸,又不是不還,只是暫借而已。等以後國庫充裕了,借來的糧食自然如數歸還他們。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糧食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

當初董卓走的時候,荀彧可是與李儒據理力爭過,保證能夠籌措出糧食。如今白波叛賊已經平定,可糧食還差了好大一截。

荀彧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國庫裡囤積的糧食不多,但他還是先取出一些,又從河內和關中調撥許多過去,先作週轉。但這不是長久之計,要使流民安定,朝廷至少需要供一年的糧食,直到明年秋收。

可這麼多的糧食,洛陽富戶如果不出力,荀彧也根本沒有辦法。

至於其他州地,朝廷就算伸手要了,這些人也未必會給。

荀彧因此寢食難寐,熬得眼眶都黑了幾圈。

楊定暗自將此事彙報給了董卓。

董卓收到密報後,神情微愕,敢情這事兒,還是要我來解決?

不過好在荀彧有了方向,只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想想也是,他那種君子行事的風格,對付這些老油條完全不起作用。

看來,是時候給洛陽的這些富戶放放血了。

說起這個,荀攸就遠不如李儒的手段多了。

畢竟兩人的出身不同,荀攸出身潁川名門,從小就家教極好;而李儒寒門出身,二十歲之前懷才不遇,四處碰壁受了無數白眼與嘲諷,跌跌撞撞,直到遇見董卓,因此,他的內心也一直比較陰暗。

最後,董卓採取了李儒的建議,找個刺頭兒動手,殺雞儆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