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建德琢磨著宋太平所講的職場之道,默默思索探究著其中的內涵,進行消化著,不知不覺中,已經帶著宋太平來到東旭電器集團總裁辦公室所在的樓層,遠遠的看到一臉肅穆之色的梁振生佇立在門口,範建德意識到有大事情要發生了。

宋太平看到梁振生總監親自守門,同樣意識到夏雨總裁找自己密談的事情,會對自己有較大影響的,決不是去趟天京市在建的太空城輔助建造那麼簡單,很可能和北大陸泰美吉雅國反對派武裝和政府軍衝突有關,畢竟東國原油和木材的主要進口國就是泰美吉雅國,東國戰略投資部帶著商務考察團在泰美吉雅國做了不少基礎設施的投資,泰美吉雅國的動盪將直接威脅到東國在該國駐外職員的生命安全,東旭電器集團在資料基站方面是國際領先的,也是援建泰美吉雅的重頭工程專案之一。

宋太平想到這裡,開啟手上提著的膝上型電腦翻找出經濟學大師張五常先生一篇關於讀書的見解文件,透過無線網路用寶寶天天見的面對面傳輸功能發給了範建德,鎮定的說道:“範師傅,這份是張五常先生的對讀書的見解,請轉交安玉田師傅,或許可以幫助安師傅的女兒安秀妍解除對讀書的牴觸情緒。”

範建德拿起手機,開啟宋太平傳過來的文件,快速品讀:

張五常先生認為,書是不能不讀的。要讀多少呢?要讀很多。這是肯定的。問題有二:

1、應不應該不斷地讀下去?

2、在嘗試一個新專案時,除了資料,要不要先參考他家之說?

我自己的選擇,是讀書的時候,有獨自思想的時候,不應該不斷地讀下去。於今回顧,這選擇是對的。

一、讀書的方法

首先,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為知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

知識是讀書的目的;考試只是一個方法。

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年輕人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

1.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並不是輔助記憶——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很難記得準確;當需要應用時,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意,你會突然覺得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

但理論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準確性。理解越深越準確,記憶就越清楚,而應用起來就越能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貫通——理論上不同重點的連帶關係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也不需多花時間。只要能改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

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得不償失。

筆記有兩個用途:

1)將明白了的內容,筆記要點。但若覺得只記要點都引起分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決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

很多講者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書本的主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

2)在課上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理解就因此無法融會貫通。

要改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或書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獨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點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係。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係,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里。

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個學術的範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

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越精,所知的就越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動聽的老師。

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準則,其它一切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這是因為在任何一門學術裡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

理解力的增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2.思想集中才有興趣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得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

只有思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目,無論這科目是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人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

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