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懸空,大地熾熱。

陳華一行人在淮水盡頭登陸,拜別了盡頭那個部落,卻被眼前的一條山脈阻礙了,眾人不得不往西北前進,西北有一白河,通荊州。

而白河所在的流域,是在豫州西南部,其中,這一帶以呂國最為強大,所以,陳華決定拜訪這個呂國。

雖然天色炎熱,但旱情對這一帶的影響並不大。

桐柏部落是淮地桐國的一個氏族,這個部落接到宗主國桐國的命令,為洛國的救災隊帶路和開道。

隊伍在穩步前進,有大軍護航,加上一路上打著淮地諸侯國的旗號,途中並沒有遇到其它部落的搶奪。

可是,就在隊伍踏入蓼國範圍的時候,眾人卻發現前方有兩幫人馬在交戰,洛國計程車卒們連緊張提防起來。

桐柏部落的使者連忙前往一探究竟。

很快,這個使者就探得情況回來。

“回稟東伯候,原來是荊州的氏族與豫州的蓼國發生衝突。”

“荊州果然發生動亂,但他們能北上攻打豫州的方國,可見,這幫荊州的氏族怕是不簡單。”陳華隨即下令道,“全軍原地等候,等他們打完了,我們再過去。”

“是....”

一個小時後,那邊打完了,荊州的氏族已經撤退,陳華這才帶著隊伍前進。

這個蓼國在豫西南一帶屬於大國,不過,也就七八萬人的規模,放在黃河流域跟一些大國旗下的氏族差不多,方才那邊的衝突也就一千幾百人在打鬥。

豫西南這一帶的方國以夏朝雅言為主,口音比較純正,因為在舜帝時,大禹曾在這一帶當過部落聯盟主,在這一帶的東北部便是禹都陽翟。

有了桐柏部落和姒開甲的幫忙,這個蓼國很快就知道陳華來這裡的來意,陳華又挑選了些禮物送給蓼國伯候,同樣得到了蓼國伯候的支援。

在蓼國逗留了數日,眾人又往西北趕去,前往呂國。

蓼國伯候也跟隨而來。

從蓼國出發,經過五日的行程,眾人終於達到呂國。

呂國的規模比較大,有城寨十座,大小村落數百,聚居在白河邊一回水處,卻是種植粟米為食,養殖黃牛,羊豬雞都有些,人口達十萬。

呂國人得知陳華是太康派遣下來的救災大臣後,立刻熱情的招呼他們。

呂國的國都叫呂邑,呂國的伯候一般叫呂邑候,名先龍,號伯子,是一個六七十歲的老頭,姜姓,所在封地就在後世的南陽一帶。

呂國先祖曾是大禹的忠臣,同樣,這個呂國是比較忠於夏后氏的方國。

呂邑候在呂邑設宴款待,呂國在豫西南算是一方霸主,但放在黃河流域只能算小國,甚至乎,呂國的實力還要比青丘國要弱一截。

呂邑候熱情的向陳華自我介紹一番。

陳華也明白到了呂國的一些情況,這個呂邑候是呂國的第二任國君,管治著豫西南一帶。

讓陳華感到意外的是,原來豫西南這一帶還有不少三苗的部落,但這些三苗的部落卻是歸順夏王朝,而在豫西南北部的山裡,再往裡一點,便是洛國旗下的金刀盟所在的伏牛山。

以前金刀盟經常南下對豫西南的方國、氏族進行搶掠,甚至一些三苗部落還與金刀盟勾結襲擊夏王朝的方國氏族,重要的是,這個金刀盟的實力還與呂國差不多,這讓呂邑候感到十分頭疼。

陳華也是聽得十分尷尬,現在金刀盟可是歸順於洛國,其它方國都不知情,陳華自然不會跟他們說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