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CT(第1/4頁)
章節報錯
這種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其實還有一個更簡單的名字。
叫做“瓣中瓣”技術。
這種技術如同它的名字一樣,它是專門對於一些曾經做過生物瓣膜置換手術的患者使用的。
這種技術的出現,和生物瓣膜的使用和發展是分離不開的。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在過去幾十年中,生物瓣抗鈣化技術的不斷進展,生物瓣膜的應用有所增加。
並且,隨著以及對機械瓣終身華法林抗凝併發症的重視,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顯示了生物瓣的優越性。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於生物瓣膜置換手術後不需要長期吃華法林抗凝治療。
因此2017年歐美瓣膜病指南均推薦生物瓣膜置換手術的年齡放寬到5060歲。
但是正所謂有得必有失。
生物瓣膜的缺陷在於“有限的耐久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瓣膜會慢慢老化。
逐漸發生生物瓣膜的狹窄或者關閉不全,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會嚴重影響患者心臟的功能。
這就被稱作“生物瓣膜毀損”。
而現在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進展,因為目前對毀損的生物瓣膜進行再次干預的需求也隨之快速增加。
因此,這類患者的二次手術仍然是難以逾越的問題。
患者在經歷了生物瓣膜置換手術之後。在生物瓣膜出現毀損之後,就需要再次手術治療。
因為開胸進行二次置換手術,在這麼多年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生物主動脈瓣膜毀損治療的標準策略。
在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這種手術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後。
但是二次手術也有很明顯的問題。
首先就是手術風險的問題。
任何手術來說,二次手術的風險都要比一次手術風險要高上不止一點半點。
再就是,二次手術隨之而來的是瓣口面積的縮小、跨瓣壓差的增大以及冠脈阻塞風險的增加等問題。
再就是,這個時候患者也將多處於機體衰老狀態,多個臟器功能不全,也會導致手術的風險比首次手術明顯增加。
這些原因,造成了二次手術患者高達49的死亡率。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微創技術的探索就應運而生。
2002年開始的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手術等瓣膜介入手術技術發展迅速,給這些難以耐受開胸手術的老年生物瓣患者,帶來新的微創手術治療方式。
近年來,隨著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技術的改進,經導管主動脈瓣植入“瓣中瓣”已成為主動脈生物瓣膜失敗患者再次手術的一種替代方法。
在2008年起,介入瓣中瓣技術才終於開始在臨床逐漸嘗試使用。
由於介入瓣中瓣技術可以不用常規開胸和體外迴圈、心臟停跳,無需遊離粘連的心臟。
因此它有著操作簡單,損傷小,患者恢復很快,被認為是該領域的新技術突破。
但是這種技術終於應用的時間還是比較短。
在經歷過前期的臨床嘗試,美國等國家於20152017年才正式批准瓣中瓣技術作為介入瓣的臨床使用用途。
並且,這項新的技術也並非完美。
雖然這個技術是透過介入的方式在患者原本損壞的主動脈瓣生物瓣膜內再次植入一個介入生物瓣膜。
這個技術避免了開胸,也避免了體外迴圈的損傷。
但是它卻誘發了其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