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無可預料(第2/2頁)
章節報錯
只可惜,歷史大勢從來都是由強者推動的,久經戰火、平生善戰的永樂皇帝,將乳臭未幹的侄子建文帝打敗,建文帝就此不知所蹤。永樂登基之後讓妹妹寫血書,召回駙馬。梅殷是痛哭一場,才回到京城,卻還是狠狠地將永樂皇帝諷刺了一番。出於性格使然,永樂皇帝記了仇,卻沒有急於處置。
直到永樂三年,有這麼一天早上天降大雨,上朝的時候天挺黑的,在過金水橋的時候,梅殷被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從橋上擠得掉入水中,河水湍急,駙馬爺當場就淹死了。
駙馬爺死了不要緊,寧國公主可是不幹了,找到永樂皇帝一通大鬧。永樂皇帝沒辦法,只得把兩只替罪羊扔出去,結果這兩個人害怕極了,就大聲嚷嚷著說自己是受了新君指使。瓜田李下,別說永樂皇帝嫌疑很大,就算嫌疑不大,那也是‘黃泥掉進褲襠裡,不是屎也是屎’,沒法子,他只得將兩人斬首,為了安撫寧國公主,還封了梅殷的長子梅順昌為中府都督同知,封次子梅永貞為孝陵衛指揮使。
自此,梅家有了世襲孝陵衛指揮使的權力。
數代之中,梅家、蕭家,輪流做指揮使,也是朝廷制衡的辦法。只不過,梅家人實在是比不得蕭家人才輩出,幾乎代代都是跟蕭贊一樣的不知所謂的家夥。因為,大權逐漸被蕭家握穩,指揮使的大位更是沒他家的份兒了。
這回也是因為蕭贊實在是扶不上牆的爛泥,孝陵衛出事情出的太多,這才給了梅家又一次出頭的機會。但是陸準真是很想笑,因為說起惹禍生事,梅鳳五這個老頭兒,還不如蕭贊老實呢!
“朝廷倒是沒有什麼,倒是你要頭疼了。”馮謙也知道陸準到底在愁什麼,要說梅家,真是比大明皇室還愛出奇葩,梅鳳五就是其中的典範。如果說性格,他甚至跟沖動好惹事的陸準有一拼,但兩個人也有不一樣的地方,“梅大人跟你一樣,是自幼就不喜歡詩書禮義,他們家已經有兩三代沒人掌過指揮使的大印了吧?倒是像個江湖俠客一般,全無軍戶的樣子嘍。”
“軍戶什麼樣子?俠客什麼樣子?”陸準好笑的看了馮謙一眼,搖頭道,“我倒是覺得,梅大人是個真性情的!旁的不說,就他那副豪俠氣我就欣賞!左右事情也已經定下來了,我們是想接受得接受,不想接受也得接受。梅大人固然是喜歡惹禍生事,但他惹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不過是多費點兒精神盯一盯罷了,他這個人沒什麼野心,也不喜歡攬權,這就難能可貴,起碼不會像蕭贊那樣,我就算是打盹兒也得留一隻眼睛盯著他,不敢絲毫放鬆。只不過……”
“只不過什麼?”馮謙問道。
“只不過什麼你不知道嗎?”陸準說著,仰起頭來,手撫在額頭上,重重的嘆了一口氣,“只不過,只要這老爺子坐著這指揮使的位子,我怕是一點兒機會都沒有嘍!”
陸準說的這才是最值得擔心的地方。
梅鳳五這麼大的年紀,可以說,是‘人老精,馬老滑’,小錯固然不斷,不講究什麼小節,但大節上絕無差錯,大錯幾乎是不會犯的。而他不犯大錯,指揮使的位子就可以一直做到死。陸準就算年輕,又有幾十年可以耗費下去?而且,人家的兒子也比陸準年歲稍大些。等到人家年華老去,就又有兒子接上流兒,那陸準才時一點兒機會都沒有了。
“這事情你愁也沒有用啊!”馮謙如是說道,“我之所以這麼急吼吼的來找你,還不是為了想到了這一點?但事已至此,我也想了,愁也沒什麼大的用處,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其實,那個指揮使的位子你……你不用急,而且,暫時而言,有沒有對你都沒有什麼影響。你現在最要緊的事情,就是給太子殿下留一個好印象,日後可以有升遷的機會!”
陸準點點頭問道:“太子殿下的儀駕也快到了吧?到時候安排各種禮儀,非累散嘍不可,這幾天還是好好瀟灑瀟灑,可以放縱的日子不多嘍!”
“這話沒錯。”馮謙贊同了一句後,提議道,“孝陵衛的新規也已經施行了不短的時日了,趁著儀駕未到,你是不是再去抽查抽查?現在不論發現什麼樣的疏漏,都還有機會彌補。但如果要是到時候出了紕漏,你可就真的不用再盯著那指揮使的位子了,你這輩子怕是也沒這個機會了。另外,你提到的那個白蓮教的事情,我倒是覺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既然人家把手都伸到咱們這孝陵裡面了,不重視起來總是不行的。尤其是大災之後,總是人心思亂,那就更容易出些不妙的事情。要知道,國初永樂朝的唐賽兒,就是個例子啊!”
唐賽兒起義,這是永樂年間算是很大的一次農民起義,發生在山東即墨一帶。民間流傳的故事版本有很多,甚至還有人偷偷的給這位女俠立了生祠供奉。當時這個起義是僅僅爆發了沒多久就被朝廷剿滅,但其影響卻是相當大的。
“你別說,你這麼一說,我這心裡頭也沒底了。”陸準皺起眉頭,心中有些不太好的感覺,“太子南下是舉朝皆知的事情,難免有些對我大明心存不滿的人會借機煽動。太子雖然不是當朝陛下的獨子,但卻是如今的長子,下面也僅有一個剛剛出生的弟弟。不是我敢於妄議天家如何啊,陛下的前兩個皇子都沒能長大,這小皇子是否能夠如人意的成長尚且還是未知之數啊!如果太子一旦出了什麼問題,當年代宗的故事可還在眼前啊!”
代宗即朱祁鈺,明代有名的兄弟鬩於牆之中的弟。可以說,當年的代宗為了廢掉英宗留下的太子,而換上自己的兒子,在朝堂上是費勁了唇舌。當然,最終是得以如願,可是偏偏兒子朱見濟不爭氣,被立為太子沒多久就夭折了。這麼一來,代宗沒了子嗣,給了英宗複闢以契機。
陸準舉出這個例子,固然有不太恰當的地方,卻未嘗不是不可能的。一旦太子在南都出了事情,別說孝陵衛會受到什麼樣的處置,怕是朝廷到時候都會慌了陣腳以至於沒時間搭理這樣的小貨色了。
“總要慎之又慎吧!”馮謙能說的也僅僅是如此,其他的怕都不是可以隨意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