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城,一座象徵意義大於實際作用的府城。

城高六丈,外有護河,內有甕城,標準的大城配置,在戶百姓十七萬有餘,多為軍退屯民,城外十五處有一大市,豪商雲集,貨品百樣,比襄陽市集都熱鬧。

城門處,有戴甲巡檢五人,皆為軍卒。

光化城本是軍城,後而演為大城,但軍制仍在,城中守衛是固封山砦官的人馬,與府縣是兩個體系。

故而城甲巡查的很嚴苛,很少有不明來歷的人入城,城中百姓也得安樂。

“站住!什麼人?從哪來?”

入城稅在淳佑改制中也取消了,除軍建橋樑,軍建棧道外百姓通行一律不得收稅。

當然砦官是不會白白出力的,府縣有徵呼叫度是要出錢出糧的,城甲們也能從吏員手中得到好處,是為灰色,卻無禁止。

“胡三,呂堰驛輔兵,來送公文的。”

胡三拿出身份憑信交與城甲查驗。

胡三也是北退屯卒,昔年在禁軍驍將夏貴營中受訓,後夏貴隨軍北調山東,胡三生了夜盲疾,被退到襄陽屯田,之後安插到呂堰當輔兵,一干就是十幾年。

“速速入城。”城甲還了憑信,喝斥胡三。

胡三心中罵了一句直娘賊,快步入城。

光化街道寬敞,兩側閣樓林立,生意買賣紅火,很是熱鬧。

過了三五街坊,胡三到了縣衙。

光化是典型的府縣內城,整個光化軍就這一座大城,府衙自然也在此地,而且與縣衙並排而坐,坐北朝南。

“胡老哥,又來送公文啊。”

縣衙門外有衙卒立崗,這些衙卒和解子,牢子,輔兵一樣屬於三等吏中的役人,區別於臨時徵召的苦役,他們都是長期固定的役人,每月無俸銀,卻有俸糧,而且薪酬不低,與公吏相差不大。

“四郎執勤啊,辛苦辛苦。”

胡三拱手上前,熟絡的打著招呼。

“老哥只管進,完了公事,我等細談。”

衙卒是縣衙的門面,都是機靈之人,人話鬼話都說得。

“好好。”

胡三從正門入衙,走左側門去了後堂,後堂有三個廂房,對應的是三位押司,胡三沒有資格入內,只得再走後院,尋貼司。

貼司為貼司公差,掌管縣中文貼,下設一手分,管坐堂,處理來往接持。

“拜見常手分。”

胡三入房對著木案端坐之人一拜。

“起來吧。”

常舉文,貼司手分,公差助理,為縣衙吏,位同鄉手書。常舉文的叔父原為襄陽屯田佐官務事,從八品。改制後為光化府衙孔目,也是根紅苗正。

雖說手分與鄉手書同級,但地位有天壤之別,一個在縣,一個外放,寵幸多少不必多言。

“手分,有襄陽公文呈上。”

胡三躬身遞上公文,在胡三眼中這位文人公吏的威勢堪比原來的縣官,不敢有絲毫怠慢。

“走何遞?”

常舉文拆開蠟封,展卷一觀。

“步遞。”

“嗯。”

常舉文點頭間眉目微皺,而後臉色愈發陰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