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漣漪(第2/3頁)
章節報錯
“哈哈,天下助力千千萬,唯這一條路不要也罷,全冶功這國之大器吾等凡俗難望其項背,但趙南仲何在吾前?”史嵩之四十歲依舊不服輸。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帥使就不怕兩頭不討好?”
“出身無可選,但腳下的路在本府,去私慾而謀社稷,寡貪念而憂廟堂,十載寒窗志,難不成為了苟且?做官不為家國百姓,那還不如回四明。”史嵩之飲完杯中酒,說了聲有公務在身,便轉身而去。
江萬里望其背影,長舒了一口氣,躬身一拜,十餘載官場走下來的人竟如他這個初出茅廬者的志向一般,這是何等可貴啊?
“先生,可教我?”江萬里高聲一呼。
史嵩之未回頭,擺了擺手:“教不了。”
是啊!名門出了前車之鑑,後起又有當世奇才,這種境遇言語難教,只在潛移默化,畢竟三年前他和喬行簡一樣還是力求主和派……
話轉山東莒州。
昔年全績走山東,領彭義斌奪下五州之地,自此山東一分為二,嚴實轄七州,彭義斌統十五州,名義上雙方皆為金臣,實則嚴實投了蒙古,彭義斌歸了大宋。
此後,趙官家暗立政衙,以杜範為主,吳潛為輔理治山東十五州。
杜範到任以來勸課農桑,收整山民,安置家園,使十五州各主城逐步恢復生機,人口也呈增長之勢。
時過三載,山東民勤,耕者有其田,漁者有其船,樵有時,獵有春秋,織有機,賈市熙熙攘攘,在內可自足百姓生計,對外可輸鹽、鐵、絲帛,一時間南京、河北之民競相湧入,求一田安其舍。
趙官家在今年春也收到山東轉運來第一筆秋稅,對杜範大加褒揚。
時六月,趙宋朝廷以崔與之為首的百官諫言設立山東制置司,對抗蒙古,帝大悅,旨意入了山東。
莒縣府衙內,彭義斌居首,左側立杜範,右側為吳潛,躬身迎接朝廷旨意。
“茲西涼大捷,國運日隆,絕宵小於北疆,復故土當在今日,朕欲立山東制置司以詔安天下,凡北地漢人皆可入山東,百官不得阻擋。”
“官家聖明。”彭義斌先行開口,這幾日他還沉浸在西涼大捷中,全績身影尤在前:大帥,您真的做到了。
“拔,山東路都統制彭義斌為山東制置使,樞密院旨意,賜莒縣開國伯,總領山東軍務。
提,杜範為山東制置副使,大理寺直,總領山東政務。
擢,吳潛為山東制置司參議,戶部員外郎,協領山東政務……”
洋洋灑灑半個時辰,有功之臣皆得封賞,內待這才扶起彭義斌:“彭伯爺恭喜,此番也是封疆大吏了。”
“有勞有勞,快請上差入內堂休息。”彭義斌喜色流於表面,今朝三十有八,半生飄搖,從一界饑民走到這一步著實不易,手中的聖旨格外沉重。
內侍即退,眾人齊拜彭義斌:“帥使在上,受下官一拜。”
“好好好,諸位請坐,山東有今日之局面全依仗諸位了。”
眾人落座,杜範即起:“帥使,如今山東諸地已明身份,可否更換大宋王旗。”
“這是自然,三日之內改易旗幟!”彭義斌向漢之心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