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漣漪(第1/3頁)
章節報錯
紹定四年五月,襄陽府,豔陽,谷豐盡喜人。
自甘陝大捷傳入荊襄後舉州歡騰,學子游街大書豪邁忠義,貨郎串巷廣傳國士無雙,茶樓客滿驚堂木下皆是英雄讚歌,酒肆擁席乞兒賀詞不乏叫彩將帥。一場大勝可以改變諸多東西,尤其是民間的風氣,在這襄陽城內哪怕是熙攘逐利的商賈也願多交三分稅,馳援北疆戰士。
時見制置司府衙,風起庭院,有二者對飲,左側為首,便是史嵩之,由於其這一年來對甘陝的大力支援也迎來了回報,就在年初史嵩之拔建為京西、湖北路制置使兼知襄陽府,官家另賜便宜指揮之權,也就是說荊襄軍政盡歸其手,在外征戰的鄂州軍與忠順軍都掛在他的名頭下面。
“子遠啊,你初到荊襄必是彷徨,若有不懂之處可來問某,某定一一答解。”史嵩之已過不惑,長鬚慈眉,對眼前之人頗為欣賞,今日小酌也是他破格自降促成的。
“帥使高抬,小官惶恐。”對坐者三十年紀,相貌清秀,有須,雙目炯神,聲色溫潤,乃新任京西兵馬鈐轄司參議、棗陽軍佐屯官江萬里。
江萬里,字子遠,南康軍都昌人,寶慶二年金榜提名,殿試論文《子儀單騎見虜》,以應使唐朝國家重臣郭子儀“自重其身”為題材,見解精闢,文辭清新流暢,被譽為“高古之文”,而後於京中留任,官家對其十分喜愛,常約其入宮讀文賦詩,得一時榮寵,直至今歲春老相公崔與之以玉不琢不成器為由,請官家將江萬里外派地方歷練。官家幾經思索欲給江萬里尋一個好去處,但遲遲難以決定,史嵩之聽聞後第一次上疏要人,江萬里這才來了荊襄,做了個從七品的參議。
“哈哈哈,子遠莫要拘束,而今京西兵馬鈐轄孟珙在甘陝作戰,本府替主待客,也見見本朝第一高才。”史嵩之對江萬里也是十分推崇,主要原因是其叔父江海與史嵩之私交甚密,史嵩之下意識的把江萬里看作自家人。
“帥使見笑,如今孟鈐轄在外征戰,棗陽軍政鬆散,下官即任此職,定當為孟鈐轄分憂。”江萬里在臨安待了兩年,並沒有磨平心志,依舊敢於直言,你史帥官再大,某也會聽孟鈐轄之令,絕不會做陽奉陰違之事。
“甚好,甚好。”史嵩之淡淡一笑,轉了話語:“子遠啊,本朝鈐轄有二級,一為路鈐轄,二為州鈐轄,而參議之職無非是內勤民政,屯田供軍,安養給民,也算一方父母,子遠若是有志,便經營出成績來,官家自有提拔。”
“是。”史嵩之的大度超出了江萬里的預計,他對其也生敬畏。
史嵩之邀江萬里飲了一杯:“江氏三子如今皆仕官吧,雙文一武,燁公也算老來有慰。”
“不敢與帥使家門相論,人常言:四明史家門徒遍及天下,一門雙相世人稱道,再加上帥使日後進益,一門三相尤可期。”江萬里心中佩服的只有史浩一人。
“子遠也這麼以為嗎?”史嵩之面相有些苦澀。
“臨安府中不乏其人。”江萬里當真是個直腸人。
“看來寄祿之爭是越發激烈了,朝局動盪近在眼前,不知日後會是何般?”史嵩之一副憂態。
江萬里雙目頗驚,人言相傳不作假,唯有親眼見其品質方知性情,看來朝中自詡的清流見事也不全面,對人也多有偏見,至少憂於廟堂者難稱惡人:“帥使難道不想為相?”
“想,出仕為官,求取功利,名垂竹帛乃本府為官之道。”史嵩之不加避諱,繼而說道:“我朝以來有府下三傑,子遠可知是哪三人?”
“自是瞭然,本朝以來功蓋乾坤者,首推徵西大帥、禁軍都都指使全績全冶功。”江萬里此刻眼中有了光芒,無比神往此人。
“其次是將門虎子,淮東制置使趙葵趙南仲。”江萬里也表崇敬。
“最後便是京湖制置使您了,三人同出沂王府幕僚,乃當今官家的從龍重臣。”江萬里不否認史嵩之的能力。
“那府下三傑如何傳名?”
“趙帥傳於坊市,帥使得名於眾官員,而全帥美名天下共傳。”
“冶功就不必說了,大宋誰人能不知他。”史嵩之這話一出對好友有三分酸味:“但趙南仲之名聲比本府大多了,你可知為何?”
“武顯示世,更為直觀,文治於國,循循默然。”江萬里立即端坐論道,武將者一場大勝舉國皆聞,文臣者辛苦耕耘數十載,方才有名。
“然了,文臣治世小火慢烹,徐徐見效,但對社稷而言:功可立利千秋,福可享萬代。譬如西征,若無荊襄、川蜀之糧倉,武將在外又何以施展拳腳。”
“學生受教了,不過帥使不是有捷徑嗎?”滿朝寄祿官都需一領頭羊,舊門閥出身的史嵩之一步便可臨絕頂。
“你認為本府沒有為相的能力嗎?”史嵩之此刻展現出十足的自信心。
“不敢,帥使在荊襄的政績天下人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