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七章 確定(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於李元吉來說,這是一個常識性的錯誤。
因為每一個後世人都清楚這件事情,所有的科研部門,都不會研究出來一個專案就立即投入使用。
特別是國家級別的科研部門,而他們通常採取的方法,是投入一代,儲存一代,研究一代。
這麼做的好處在於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浪費,以有限的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
就拿軍工來說,今年搞了個新專案直接上馬列裝,如果明年在搞出來一個,還繼續列裝嗎?
列裝難道就不需要時間?就不需要去更換之前已經裝備的?
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差,甚至根本不足以將這些新的裝備全部列裝到部隊,就算能夠做到,也無法做到讓其戰鬥力全面提升到應有的水平。
頻繁的換裝,對於部隊來說,肯定不是什麼好事,儘管更換的裝備很先進。
所以,裝備一代,儲存一代,研究一代,這就很有必要了。
當第三代研究完成之後,如果時間還有很多,那麼完全可以研究第四代,淘汰第二代,將第三代作為準備列裝的下一代,如果一直這樣下去,那就不斷的淘汰儲存的那一代,一直去更新換代,等到真正的開始列裝的時候,整個裝備雖然只換了一代,但是整體效能卻提升了很多,一但讓部隊徹底適應,其戰鬥力也會上升幾個臺階。
其他的科研專案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然,在後世那個時代,農業方面的科研基本上是不需要儲存什麼技術的,只要被證實是可靠的,就可以直接投入使用。
但那個前提是,後世那個環境下,不需要太多的農民了,而且有足夠的工作去提供給他們。
就是科技公司,他們也不會一口氣把所有先進的技術全部拿出來,一是大家都不會,這是行規,而是一次拿出來完了,下一代產品的亮點就少了。
“投入還是要投入的,只不過要區分一下地方!”李元吉考慮的自然比李承光更加全面,雖然李承光考慮的也有他的道理,但畢竟沒有走過太多的地方,對於大唐的每一個角落,也不是特別的熟悉。
而到了這個時候,李承光也開始打起了精神,一副虛心受教的樣子。
“鎮北地廣人稀,受制於人口限制,到現在也還有大片的土地等著去耕種,這種新的設計,可以用在那裡,讓那裡的勞動力可以去開墾更多的土地,從而對大唐內部的糧食供應更加充足一些。”李元吉說著。
李承光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鎮北他知道,但是沒去過,只知道那邊人不多。
不對,好像也有幾十萬人,可是人口密度卻不多。
大多數人都聚集在鎮北與護北二城,那裡是整個鎮北的核心所在,周邊地區也有一些村莊,但是人口卻不多,因為山多,不利於耕種。
出了護北,就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現在已經被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農田,那裡的土地肥沃,牲畜成群,每家都有自己的牧場,這些牧場產出的糞料,足以供應自家農田的所需。
所以鎮北那邊的糧食產量,始終都比關內地區更高一些。
近些年來朝廷已經不怎麼往鎮北移民了,就算有移民,也是自己想去的,覺得混不下去的。
但即便是這樣,也未必能透過審批,因為朝廷有意識的要控制這些移民,而他們的目的地,將會是濟州島,朝鮮半島,甚至是將來的西域等地。
在這樣一個情況下,鎮北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