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知道許海想說什麼,但他卻並不在意。

這一刻,李元吉甚至在反思,是不是自己要求的有些太高了?

其實這些人還是挺不錯的,只是他們沒有能夠想的更多一些,或者說,就是缺少一個契機?

就好比說現在,自己提出了雙排犁,但是許海卻直接想出了多排犁,拖拉機沒前進一次,就可以翻更多的地,在這樣的假設下,甚至可以生產製造出規模更大的犁。

而唯一的問題在於,沒有液壓桿來輔佐,可能會使效果有些差。

但不管怎麼差勁,比起現在而言,總歸是好的,這不正是自己所要求的嗎?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每天都有進步。

“朕對你們沒什麼太多的要求,每研究一個專案的時候,只需要你們首先想一下,是否實用,是否可以做的更好,在出現技術難題的時候,就當下的研究進度,是否可以支撐一個專案完整的運轉?”李元吉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實很簡單,但李元吉卻覺得,這些事情自己好像不該說的更多了。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唐能夠走到現在這一步,難道不算是奇蹟嗎?

原本應該出現在一千年以後的東西,現在又出現了多少?

這些東西又給大唐帶來了多少的改變?又給社會現代化推進了多少年?

“去把承光接過來。”李元吉朝著馬五吩咐道。

所有人都知道,李元吉這是又想提問了。

當然,他們並不介意,因為這樣可以加速李承光的成長。

一個未來太子的成長速度是否可以跟上時代的發展,這很重要,就目前來看,李承光表現的並不差。

除了李元吉會經常提點他以外,李承光也多次奔走於各個大臣之間,去向他們請教一些問題,甚至自己親自深入民間去了解一些問題。

然後將這些問題,以自己的角度去寫出來,交給李元吉,交給那些大臣們進行評判。

李承光的決定,並不會被付出於實際行動,但這一系列的決定,卻是他成長的必經之路。

他所欠缺的,是經驗,是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些無論是李元吉還是大臣們,都不缺少,他們可以儘可能的避免李承光走上歪路,這很重要。

隨後,李元吉又在試驗場內參觀了一圈,看了許多正在進行的專案,有滿意的,有不滿意的,也有令他疑惑的。

但不論結果怎樣,自始至終,李元吉沒有再開口一句。

他不打算在提出什麼意見了,因為他的意見,的確可以縮短這個過程,可從長遠來看,這對於大唐而言,並不是有利的。

大約不到一個時辰的功夫,李承光被馬五從宮中接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