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零五章 哪來的自信?(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淵已經當了九年的太上皇了,與他當皇帝的時間一樣長,看起來倒是挺唏噓的。
一代英雄人物,最終卻落得如此結果,很多時候,不得不相信命運這兩個字。
不管怎樣,隨著李淵的死去,隨著兵馬俑的下葬,屬於李淵的時代,已經徹底的畫上了句號。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了李淵這個太上皇,再也沒有了那個深夜居於宮中苦思冥想的老人的身影了。
朝廷早就恢復了正常的運轉,三日的停頓,只是讓他們的工作量積累了一些,好在時間不久,影響不大,加班幾天也就能解決掉。
市面上也同樣在逐漸的復甦著,國喪在第三十七天的時候基本就結束了限制,但即便只有這三十六天的限制時間,朝廷依舊抓到了一些不省心的人,按律狠狠的處罰了一番,於是,整個天下似乎都太平了。
但是,內部的確是太平了,可外部有出現了問題。
問題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人,還是在於國喪這一件事情。
古制,國喪期間,不宜動兵。
所以,當李淵駕崩的訊息傳到濟州的時候,身處於那裡,剛剛對高句麗發起攻擊的王玄策犯了難。
“此時雙方軍隊剛剛交手,且在大軍兵進百濟的時候,就出現了高句麗的身影,若不是我軍實力強勝,硬拼著殺出一條血路,那一戰我軍遭受的損失,將會是不可估量的……”程知節彙報著關於前線的問題。
問題的根源,在於雙方剛剛交戰,國喪的訊息傳來,這個時候,他們是繼續打呢?還是停下來?
可不論怎麼選擇,對於王玄策來說,都不是個很好的決定,繼續打,固然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也可以讓他們的損失降到最低,可這違背了國喪的原則,違背了一個身為大唐官員應當遵守的規範。
不打?一但讓高句麗得知了國喪的訊息,他們就會瘋狂的湧來。
百濟雖然被平定了,但內部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穩定。
才不過一年的時間,沒有任何一個統治者,可以在一年之內去做到如同內地一樣的治理。
濟州是孤立無援,加上島上軍隊數量就是人口的一半,還來了數十萬的大唐移民,他們就算是有賊心,也沒那個賊膽,更沒有那個暴動的實力。
但是百濟不同,那裡沒有太多的移民,加上高句麗的暗中慫恿,所以百濟的局勢一直不是太穩。
這個問題,同樣讓李元吉有些頭疼。
禮制是不能打,現實情況卻是不能停,唯一的遺憾,就是這個開戰的時機不對。
“若是停下來,會怎樣?”李元吉緊皺著眉頭問道,他也不想去破壞這個禮制,一些該保留的東西,李元吉還是想讓其保留下來的。
但他也不會單純的為了禮制,就去讓將士們平白無故的犧牲。
“依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停下來的話,有可能會令百濟不穩。高句麗在那裡經營的時間太久了,用根深蒂固來形容也毫不為過,百濟國內,到處都是高句麗的人,明著的,暗著的,層出不窮。
對付這些人,單純的依靠理性,依靠仁政是行不通的,唯有以絕對的武力,迅速的摧垮他們,打掉他們最後的精神支撐,讓他們成為一盤散沙,失去阻止,失去目標,失去動力。”程知節說著。
李元吉微微瞄了眼程知節,嚇的那貨連忙縮了下脖子,暗道壞事。
看到這一幕,李元吉倒是心中忽然的笑了起來。
果然如此,這貨根本就不是愚鈍,一點也不笨,反而聰明的很。
歷史上程知節只單獨領兵過一次,而那一次卻將整個戰事搞的烏七八糟的,證明了他並不適合作為一個統帥。
但是現在看來,那明明就是故意的嘛,如果沒有那個能力,現在他會說出這樣一番話?
如果真沒有那個能力,他會活到武則天那時候?成為為數不多的,可以善始善終的老臣?
一個總會該在作死的時候,去作死一次的人,又怎麼會是笨蛋呢?
“既然要打,那就大打!”李元吉微微一笑,直接開口道。
停戰的損失,是大唐無法接受的,既然如此,又為什麼要去停戰?
因為禮制?禮制只是針對正常時候的,但現在並不是正常時候,按照禮制的話,會死更多的將士,一邊是禮制,一邊是將士們的性命,怎麼選?根本不用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