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天可汗(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這一前提之下,李元吉所提出的屬國,也就無所謂了,事實上西域諸國的初衷並不是給唐朝當屬國的,只是想建立一個不錯的關係,多一些商業方面的交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他們想的,跟大唐想的可不一樣。
接了國書,你就是大唐的屬國,至於以後宗主國攻打屬國的問題,那是以後的事情,理由多的是,比如一場叛亂等等,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藉口。
“臣附議……”
“……”
隨著阿布阿杜搶先來上這麼一茬,原本想要反駁一下的諸人,也瞬間沒了反駁的勇氣。
伊吾沒了,焉耆降了,高昌滅了,現在鄯善也降了,西域諸國在東部的屏障,已經徹底的沒了,唐軍可以隨意的透過那裡,直接攻入他們的腹地。
同意,或許面子上會有些過不去,但是不同意,後果可就很難猜測了。
六萬大軍,還是唐軍。
別的不說,單單只是往那裡一站,西突厥人就得繞著路走。
已經見識過唐軍的戰鬥力的眾人,此刻根本連半點反抗的興趣也提不起來,不是不想,而是沒那個膽子。
西突厥……
人家還內亂著呢,就算是個完整的西突厥又能如何?打的過六萬唐軍嗎?
“既然認可,就必須要做的更多一些,否則將來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必定會產生一些不可不免的誤會,而這多數是源於雙方文化的不同。老夫與陛下商議多日,還是決定再為大家謀個福利,諸位回到各自國內之後,可將本國正三品級別以上的官員子弟,送入長安,與大唐學子共同學習,共同瞭解,初定學期五年,經測驗合格,方可結業,結業之後,可自行決定去留。”房玄齡繼續站出來說道。
說是人質也好,其他的什麼也好。
反正李元吉和房玄齡卻從未將這些人當做過人質,從精神文化方面控制一個國家的貴族群體,要遠比其他很多方式更靠譜一些。
五年,不短也不長,但卻可以很好的給他們灌輸一些大唐的思想,讓他們在內心深處意識到大唐的強大,認可大唐,融入大唐。
“陛下,臣之子今以而立,這個好像不大合適吧?”有人一臉死人樣的說著。
難受,痛苦,原以為會是個很好的結果,但現在才知道,他們上當了。
即便是知道了,也不敢有任何的不滿,沒有足夠的實力,展示出自己的不滿,即意味著自己是在作死。
他們只能用這種委婉的手段,但是內心深處,卻隱隱的對唐朝有了些不滿,這簡直就是欺人太甚。
“凡年滿十三,未滿二十者,必須前來長安學習。”房玄齡繼續補充著,三十歲還來幹啥?養老麼?
底下這些人是什麼想法?自己豈能不清楚?
但凡是開頭難,李元吉也很清楚這個道理,他要吞掉整個西域,甚至是西域以外的地方,還想不留後遺症的吞併。
暴力只是其中之一,但也是最不穩妥的方式,後遺症太大,一旦大唐出現疲軟,則可能出現鞭長莫及的情況。
而李元吉是個即喜歡暴力,又喜歡懷柔的這麼一個人,所以也就有了這麼一個提議。
秦能用文化統一六國那等世代死仇的敵人,雖然最終沒有完成,但繼承了秦遺志的漢朝卻用同樣的方式,完成了秦朝沒有完成的事情。
李元吉也想有樣學樣,但又不是完全的相同。
“朕之大唐,強如天地,根本不屑於以你等後代作為人質這等卑鄙之事。”李元吉淡淡的開著口,繼續道:“國與國之間的碰撞,其實大可看作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碰撞,朕即為天可汗,自要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你等的後代來了之後,他們的同窗,將會是如今站在朝堂上這些大臣的後代,或者是大唐其他的學子,只有朋友,才不會因為一些小的問題而反目成仇。”
李元吉的意思很簡單,這一番解讀也更加清澈了不少。
當然,如果真的如此,也讓這些西域使臣們可以放心一些,至少他們來長安,並不只是來當人質的,是可以學到一些精英知識的。
這些大臣的後代,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幾十年後,他們也將成為大臣,至少有很大的可能,到了那時,大唐與整個西域的王或者大臣,都是同窗,關係也就更加牢靠。
當然,這些只是美好的願望,並不是沒人看到這裡面的問題,只是無力去反駁,也不敢去反駁。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