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三章 天可汗(第1/2頁)
章節報錯
治大國如烹小鮮,一方面說明了有些事情急不來,但也同時說明了任何事情都馬虎不得,否則做出來的菜將不會可口。
世界民族大團圓,這是個極其艱難的課題。
至少在李元吉穿越之前,這個問題是沒有解決的。
哪怕是華夏內部,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可實際上,民族之間的差異也還是有的。
如何才能解決?唯有通婚,數百年後,大唐便只剩下了一個漢族,那時,民族問題自然不會存在。
而自己的優勢也同樣在於這裡,自己是皇帝,他們若是不肯,自己便可大開殺戒,沒人會說什麼,但在後世不行,不但不能殺,還得不斷的給著好處,跟個大爺似的供奉著。
雖然只是少數,但這類人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臣等願尊大唐皇帝陛下為天可汗,引領臣等共同壯大,共同發展……”
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的代表,有的是王,有的是親王,有的則是宰相級別的,在來到長安之後的第十日,終於是得到了唐皇李元吉的召見。
而李元吉也從未想過單獨去召見這些人,而是剛好到了每月一次的上朝時間,也就湊巧將這些人都給喊了過來。
禮部成為了最為忙碌的部門,這不僅僅只是一次普通的朝會,這關係到外交的問題,關係到大唐的聲望。
所以早在確定時間之後,禮部那邊便開始安排這場朝會,親自派人去教那些異邦一些基本禮儀,該說什麼話,什麼話不能說之類的。
繁華,壯觀,深深的印在這些人的心裡。
但自從禮部來了之後,繁瑣,束縛,這兩個印象也同樣的印在了他們心裡。
短短几日的時間,禮部險些將這些人給逼瘋了過去,但又不得不去強行記住這些,以免為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
隨著這一聲的附和,國書的遞交,雖然還要唐皇點頭,逐一回復國書,登記造冊才算是正式完成儀式。
但實際上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定局,沒有人可以改變最終的結局。
也直到這一刻,李元吉才真正體會到當一個皇帝的快感。
或許是深埋於心中的那絲傲氣終被激發了出來,又似是因為別的原因,此刻的李元吉,內心深處竟隱隱的有些激動。
“卿即將身家性命託付與朕,朕必不負卿等!”心氣高昂的李元吉,氣勢隆重的說著。
沒有人會在這個時候依舊保持著淡定,西域的勢力並不強大,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
這些都無法對大唐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古代,其實就是個以人口為基礎的時代,人口多,你就強大,人口少,你自然就弱小。
往如軍事實力極其強大的匈奴人,突厥人等遊牧民族,事實上就真的強大嗎?
匈奴人被接連幾十年內斬殺十萬餘人,自此一蹶不振。
當如自己率兵在北邊,一戰斬殺突厥數萬人,東、突厥也就此一蹶不振,最終只能歸附大唐。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們還有一戰之力,但那卻是決死之戰,勝了,部落實力下降到隨意一個稍微有點規模的部落就可以吞併,敗了,整個民族也就沒了。
無論是匈奴還是突厥,沒人敢打這樣的絕戶仗。
西域人也是同樣的,在西突厥人的威脅之下,他們不敢不從。
但是在更強大的唐朝面前,他們又不得不轉換門庭。
這是一場正常的外交活動,是大唐王朝復興的必然結果。
但這又是一場不正常的外交活動,因為其拉攏了西域所有的中小國家,唯獨拋開了勢力最大的西突厥人。
其目的,不言而喻。
“突厥人的存在,朕心難安,日不能餐,夜不能寐,諸卿無人是其對手,便是聯合起來,也未必能抵禦下突厥人的攻勢,以往的事情,朕不想再去追究,現如今卿等既然成了大唐的屬國,朕自當為諸卿築起一道安逸的屏障,思慮左右,朕決意遣兵六萬,永駐邊疆,為大唐,為大唐的屬國,打出一片安穩的天空,卿等以為如何?”心中偷笑著,臉上卻是極為嚴謹的說著,時而痛斥,時而憤怒。
“臣……”
“臣等附議!待臣回到鄯善之後,必定會奉勸吾王,只保留王庭衛隊,以及諸城守軍。既有天朝大軍親自戍邊,實乃鄯善百姓之幸,臣以為,自此以後,鄯善百姓大可與天同樂,永不擔心兵禍之事。”李元吉的條件很誘人,但也讓人很難以接受,有人想要拒絕,眼疾嘴快的阿布阿杜立即站出來附議,並且更加進一步的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事實上,阿布阿杜並沒有和李元吉串通今日的內容,沒有必要,完全沒有。
這些都是阿布阿杜自己臨時想出來的,既然決定了,既然沒有了後路,那麼為了自己的將來,自己就必須要站在大唐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