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七章 皇甫無逸(第1/2頁)
章節報錯
李元吉的一番話也基本上為這件事情定下了概論。
按照隋唐時期的潛規則,一般大臣在去世之後,都會追封個刺史,或者追封一級的爵位。
而李元吉與裴矩之間也並無什麼恩怨情仇,且裴矩之前還如此的賣力,雖然能力有限。
所以,裴矩被追封那是肯定的,幾乎不用去想就能猜到結果。
一個郡公,合情合理,讓人無可挑剔。
很快,禮部那邊便按照李元吉的要求,拿出了具體的方案。
裴矩的封號已經被定了下來,河東郡公,絳州刺史,諡號敬。
然並卵,這些封號並沒有什麼用,河東郡公只是一個名譽封號,也僅僅只代表這裴矩有資格以郡公之禮來安排後事。
他的繼承者卻繼承不到郡公的爵位,反而,連安邑縣公也繼承不了,還要按照規矩,降一級繼承。
身為皇帝,李元吉並不適合去參加裴矩的葬禮,只是派人送了些份子過去,表示個意思。
倒是李淵,毫不顧忌身份的要去送這位老友一程,一個李元吉完全不去管控的太上皇,他要幹某件事情,還真沒人能攔下來。
就連李元吉知道了這件事情,也只能是擺擺手,又讓人取了些玻璃球拿給李淵,給裴矩當隨葬品。
雖然玻璃球並不值錢,但在這個世界,還是價值連城的,拿這個東西去,也會讓李淵倍有面子。
當然,至於裴矩的墓穴會不會被盜,這個李元吉就管不了了。
不能因為怕被盜,就不去做任何的反應,這不合適。
……
得到朝廷的詔令,皇甫無逸沒有絲毫的停留,只是簡單的收拾了下行裝,便帶著僕人一路北上。
離開長安的日子已經太久了,久到他已經忘記了家中是個什麼模樣。
這途中的路並不好走,皇甫無逸用了半個月的時間,這才趕回長安。
但是回到長安的第一件事,卻並不是回家看望他思念已久的老母親以及妻兒,而是直奔城外裴矩的墓地,先到自己的前任那裡祭拜了一番,然後便直接進宮參見皇帝。
濃濃的疲憊之意,一直掛在臉上。
儘管皇甫無逸儘可能的讓自己看起來正常一些,可連續半個月的趕路,那種疲憊是不可能完全掩飾下去的。
皇甫無逸的蹤跡,李元吉掌握的一清二楚,同時也不由的對這位性格耿直的老臣有了些欣賞。
“卿此番回長安,為何不先回家看望老母?”對於皇甫無逸的舉動,李元吉很好奇。
這麼做一般有兩種人,一種是一根筋,整個心都撲在工作上,另一種是做出來給人看的。
從皇甫無逸在蜀地的表現來看,他很有可能是第一種人,因為李靖的奏疏早就送上來了,蜀地的真實情況如何,暗衛,御史,再加上李靖,三個渠道已經證實了皇甫無逸的確是個人才。
“臣知陛下的不易,知裴公的不易,請陛下恕罪,臣未先來拜見陛下!”皇甫無逸一副老老實實,矜矜業業的樣子。
說話什麼的給人一種很踏實,很現實的感覺,一點也不像自己那個舅舅,一張嘴就能感覺到一股子浮誇的感覺。
“家國天下!朕可不想做那個被萬人唾罵的君主。”雖然很高興,但也有些無語,繼續道:“卿一路從蜀地趕來,必定辛苦至極,家中親人也必定日夜難眠,卿還是先回家與親人團聚一番,再來辦公吧。”
家,國,在這個時代,家永遠是排在第一的,國家也只能在家的後面。
這個時代也有國家的榮譽感,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在家完好無損的情況下,宗族觀念,在古代是個鼎盛的時期,便是到了後代,這種觀念也依舊存在。
李元吉不可能去改變什麼,也沒有能力去改變。
“臣不敢懈怠,家眷皆在長安,日日皆可相見,然戶部不可一日無主,如今天下矚目,萬民所待,臣又豈能因為家事而拖累了國事?懇請陛下允許臣明日便到戶部,臣雖不敢保證可以做到最好,但卻會矜矜業業,儘快的捋順戶部。”皇甫無逸滿臉的凝重,在前任病死在戶部尚書這個職位上這個例子面前,自己這點苦累又算得了什麼?
裴矩給自己做了個示範,同時也警告了其他人。
且皇甫無逸本就不是那種為了家可以拋棄一切的人,想當初就為了不肯造反,便丟下老母獨自南下。
投唐之後,在毫無歸期的情況下,又不肯帶著老母以及妻兒一同前往蜀地,而是將他們留在長安。
在皇甫無逸的心中,國是排在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