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的這次出宮, 不僅令整個楊家人心惶惶,宮中也不甚好過。可似乎玄宗此次打定主意不想讓她回來, 過了半個月仍沒有任何旨意下來,這樣一來,貴妃失寵的傳聞從宮中蔓延開來。

這會兒正是楊國忠開始在朝中開始拉攏自己一派的時候,雖然楊家深受寵愛,可楊國忠卻根基不穩, 仍需攀附宰相李林甫。這件事令他不敢輕舉妄動, 楊家三姐妹也暫時收斂, 閉門不出,靜等宮內訊息。

於是,東宮漁翁得利, 難得有一絲喘息機會, 不必擔心楊家的威脅。而太子李亨因上次李瑁幫他勸服兒子,對這個弟弟更加信任, 這一日便在東宮設宴邀了壽王夫妻二人一聚。

既是設宴,張良娣作為女主人自然要作陪, 她雖看壽王一家不順眼, 卻也知道,在太子面前不能表現出來, 於是倒顯得分外殷勤起來, 這天壤之別的轉變,讓玉茗心中別扭,不知她是何居心, 卻也只能應付著。

用完膳,張良娣拉著她去後院賞花,她上次被張良娣陷害,導致被楊家姐妹敵視,因而心存忌憚,不知這次又耍的什麼花招,可經不住張良娣軟磨硬泡,這才跟著她往後院走。

這後院本是不大的園子,種了些奇花異草,可張良娣心思顯然不在賞花上,拉著她去亭中坐了,讓婢子端了茶來,笑道:“上次邀妹妹前來沖撞了貴妃,後來才知道是送信的婢子說錯了日子,我已將那人責罰,在這裡給妹妹賠個不是。”

俗話說不打笑臉人,玉茗見她這般說,也不知是真心還是假意,只淡淡一笑:“張良娣不必介意這些小事,我雖是女子,卻也不是心胸狹窄之人,這件事便過去吧。”

張良娣笑了笑:“難得妹妹如此寬宏大量,倒讓我更有些愧疚了。為表歉意,我便送給妹妹一禮,請務必收下。”說著,向身邊人一擺手,只見那婢子拿了一尊玉質神像出來,擺在桌上。

玉茗一見,忙擺手道:“如此貴重之物,我怎能收下,還請良娣收回。”

張良娣卻道:“妹妹不必介意,這本是我孃家哥哥偶然得了一塊玉石,聽聞聖人通道,便尋了手藝精湛的工匠雕成兩尊天尊像,一尊被太子獻給了聖人,另一尊被我留在東宮,卻一直未捨得贈人,如今聽聞妹妹那師父便是道家高人,便贈與妹妹吧。”

玉茗還想推辭,卻見她嘆了口,說不收此物便是還在責怪她,只好道了謝收下。只是,她心中有些不安,總覺得張良娣言行甚是奇怪,卻又想不出有什麼不妥。

張良娣自然是沒有安什麼好心的,她被壽王一家屢次攪了好事,又怎麼會突然轉了性子贈送如此貴重之物,這天尊像不過是個引子罷了。她看著玉茗的背影,臉上浮出一絲冷笑來。

只因自從大堂開國以來,皇帝多通道,一來是太宗崇尚武功文治,與佛教教義不符,二來也是沾了道家老子的李姓。而到了武後,因她信佛,佛教得以發揚光大,卻因屠殺李氏血脈,導致睿宗和玄宗通道抑佛。

玄宗初登基後,更是下令禁止新建一切寺院,並多次遣散僧尼,連所有村坊佛堂都下令拆除,不允許私設佛堂。雖說這一條規矩乃是針對民間,大戶人家中設個佛堂祭拜卻是沒有人管的,可真要追究起來,也是違了禁例。而張良娣打的就是這個主意。

玉茗哪裡知道不過是一尊玉像會引來這麼大的是非,只是她仍覺得捉摸不透張良娣的居心,將此事告知了李瑁。李瑁也未在意,只囑咐她小心收好。

玉茗想了想,府中已有佛堂,再供一尊天尊像,難免唐突了,便想著哪日得了閑出宮去,便將這尊像送去師父李泌府中,雖然他常年不在家,可府中卻常年香火不斷,二來也可當做對師父的謝禮。她這般想著,卻因要照顧兩個孩子,沒多久便將此時忘在腦後。

沒過多久,聽聞楊國忠賄賂官員在玄宗面前替楊貴妃求情,再加上楊玉環剪傳送到宮中,玄宗見此,終於心軟,將她召回宮中,經此一事,兩人之間感情愈加彌厚,而楊國忠和楊氏三姐妹因為彌合有功,得到了更多的恩寵。

也是從這時開始,楊家勢力滔天,漸漸籠蓋在大明宮上空,遮天蔽日,帶來更多災難。

這件事傳到壽王府中,玉茗聽了也只是臉色淡淡,那些人的榮寵與她無關,只要這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

可偏偏事與願違,這一日,她正在院中陪著兩個孩子嬉戲,卻聽前院喧嘩,只見婢子慌慌張張跑來,說是宮裡來了人,要王妃去介面諭。

雖不知發生何事,可她隱隱覺得有一種不安,忙讓婢子照顧兩個孩子,自己快步向前廳走去。

來傳口諭的是一位中年內侍,他見了玉茗,倒也客客氣氣的說:“壽王妃,聖人有口諭,請跪下接旨吧。”

她忙恭敬跪了,只聽那內侍說:“有人向聖人稟告,說壽王妃違反大唐立律,在王府中私設佛堂,聖人命我來問,可是屬實?”

她聽了,腦中一懵,這事是如何傳到宮裡去的?私設佛堂此事可大可小,平常就算聖人得知也是無妨,可如今卻興師動眾的派人來問,只怕是被人別有用心的利用了。

可是,事已至此,若是否認,便是欺君之罪,她只好點頭認道:“確有此事。”

那內侍點點頭,又問道:“聖人還聽聞,壽王府中有一座天尊像,被壽王妃放置庫房中,並未開光祭拜,這又是否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