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2/2頁)
章節報錯
“嗯,他平安快樂長大就好。”
兩人憧憬著不遠的將來,希望以後再也沒有那些波折。
................................我是小包子的分割線.............................
天寶六年春,玉茗産下一子,因是這一年的第一個皇孫,玄宗對他頗為喜愛,賜名為懷。
這孩子生下來時並無異樣,唯一的毛病便是說話比別的孩童晚了些。畢竟是第一個孩子,雖讓太醫瞧過無甚大礙,玉茗總歸不放心,聽嫂子說她那師父李泌回了長安,便尋了一日帶著兒子上山。一來問候許久未見的師父,二來也想請他給兒子求一道符文避災消難。
李泌這些年一直在各大名山遊歷,剛剛才回到長安,沒想到第二日玉茗便尋了來。師徒許久未見,自然倍感親切。李泌已聽說玉茗這些年的事,心中感慨,命數終是未能改變,好在她有福氣,竟然逢兇化吉。
玉茗說明來意,將幼子抱著給李泌看。他問了這孩子的生辰八字,掐指一算,笑道:“你不必擔心,這孩子命中雖沒有什麼大富大貴,卻也是衣食無憂,平平安安,是個有福之人。”
她聽了,這才放下心來,將兒子交給身邊的婢子,讓她先去院外等著。待清淨下來,這才對李泌笑著說:“既然師父這樣說,我便放心了。只不過,我還有一事相問。”
李泌一聽便故意說道:“我收了你這徒弟,便成了你的軍師一般,有何難處都來問我,說罷,這次又是什麼事?”
玉茗想了想,問道:“我這次來前,有人曾託我問,師父可願意再次出仕?”
李泌想了想,問道:“託你那人是誰?”
“太子殿下。”
原本她並不知李泌這次回長安,元氏回了孃家,這段時日並沒相見,而告知她這個訊息的人,便是太子。那一日,太子將李瑁請了去,名為敘兄弟情,可酒喝到一半,便旁敲側擊問起玉茗與那李泌之間的關系來。
原來,太子這兩年一直被李林甫壓著一頭,雖說韋堅一案已過兩年,可牽連之人不斷被抓,到了最近,已經開始明目張膽的鏟除與太子府有關的所有人。
這種趨勢令李亨害怕早晚有一天會殃及自己,他不知聽了哪位大臣的點化,便想要尋一人扭轉逆境,這一人需是聖人信任之人,又不能被李林甫收了去。可放眼望去,朝中皆是李林甫的朋黨,沒有可信之人。這時,有人向他推薦了李泌。對於這位曾被聖人召見的神童,李亨還是有印象的,因此便打算邀請他出山相助。
打聽到最後,才得知這位李泌竟然曾跟壽王妃的嫂子是親戚。太子只知道他倆之間乃是遠親,卻不知還有一層師徒關系。李瑁聽說他有此意,也沒應下,只推說會讓王妃出面,至於請不請得動,便看天意了。
他回府後將此事與玉茗說了,兩人商量後,皆認為李林甫把持朝政,禍國殃民,並非良臣,若能有人出面令聖人警醒,未必不是一件善事,於是才有了今日上山之行。
李泌聽玉茗把話說完,沉思良久,這才說到:“不瞞你說,我此次回來,也確有出仕之意,聽聞朝中如今奸臣當道,便想著該為社稷出一份力。”
玉茗聽了一喜,說道:“那便好了,若是師父答應,我回去便讓壽王傳信給太子。”
李泌點點頭,卻叮囑道:“此事牽涉朝局,你跟壽王還是不要過多參與其中。”
玉茗聽了,忙問:“那師父會不會有危險?”她只想著此事乃是利國之事,卻忘了朝堂上危機重重,弄不好便是要掉腦袋的。相到當年的韋堅,她不由擔心起來。
李泌搖搖頭:“雖有波折,卻未必有性命之憂,我自會小心,你不必擔心。”他看了玉茗一眼,又說道:“有些事,不是躲就能躲得過的。你也不必替壽王擔心,他吉人自有天相,那些厄運已經過去,又有你在身邊,自然不會有事。”
玉茗這才放下心來,她一回府便跟李瑁說了此事,李瑁想了一想,跟太子回了話,只說李泌願意助太子一臂之力,只是這件事不能牽扯到韋家,還要仔細商議如何向聖人舉薦。
一個月後,經太子引薦,李泌向玄宗進獻《複明堂九鼎議》,這乃是一部治國良策,玄宗看過大喜,想起這位當年曾被自己召見的神童,又得知他熟讀道家經典,便召他進朝講授道經。又來又讓他待詔翰林,供奉太子府,因而與太子結下情誼。
而李豫果然在幾個月後迎娶獨孤氏入門,聽聞他對這女子十分寵愛,連崔王妃也無可奈何。玉茗聽了,心中不免為珍珠鳴不平,原來李豫當初說護不住她,不過是沒有像待獨孤氏這般上心罷了。想起珍珠曾說過,寧願嫁入尋常百姓家的話來,或許,那樣對她更好吧。
玉茗嘆了口氣,這十六王宅中的皇子王妃妾室,不論男女,無一不牽涉到朝局之中,連她都無法倖免。或許,也是因此,李瑁才說要帶她離開這裡,可是,這是何等的奢望。
她想到李瑁最近忙於公事,雖不知道他在忙什麼,卻也知道多半是與太子有關。那個十年前不喜參與政事,更不願爭權奪利的十八郎,十年後卻為了她而涉足其中,只為帶她走出這裡。
想到這,她的心又不安起來,當年有廢太子三庶人之罪,然後便是棣王,就連太子也幾次遇險,雖逢兇化吉,可見聖人對這些兒子是極不放心的,所以才會重用楊國忠牽制太子的權力,只為了讓皇位坐得更穩一些。
在這種時候,十八郎他還要隻身犯險,她怎能不擔心?想到師父對她說的那番話,似乎他又看出什麼天機,卻不能洩露給她。或許,真如當年那簽文所說,她一生註定諸多波折。
可是,選了這條路,她卻從未後悔過。或許她會因他而遭遇諸多磨難,可也因有他,她才收獲一生摯愛。李瑁曾對她說,定會用一生去守護她,同樣,她也會一生站在他的身後陪伴,跟他共擔那些風雨。
想到這,她淡淡一笑,看了眼懷中的幼子,剛要進韋家大門,卻聽身後馬蹄聲響,回頭望去,一人身著丹青襴炮騎馬向她而來,陽光照在他身上,這麼多年過去,他仍是那般目光如月的溫潤郎君,一如她初次見到他那樣。
“十八郎怎會來這?”她笑著問。
“聽聞你跟懷兒回了韋府,我便來看看。”李瑁下馬走到她面前,輕輕抱過孩子,牽著她的手。兩人一邊說著話,一邊慢慢往門內走去。
玉茗淡淡一笑,這便是她的夫君,是她一生相陪的人。只要有他在,她心裡就好似沐浴春光一般安穩,什麼都不擔心了。
作者有話要說: 沈珍珠副線暫時結束,以後還會出現的。
這幾章大修過,要是發現有什麼不和諧的地方,請留言哦,定以紅包相報!
ps:因為唐代習俗稱謂與現在有很大不同,比如有小天使說的婚俗啦等等,考慮到看文方便,並沒有完全尊重,以後盡量會把考據內容放在有話說。例如唐代沒有父皇的稱呼,統一稱聖人或者至尊汗),也沒有母妃,皇子公主稱非皇後的生母為姨再汗……),哥可以稱呼父親,也可以是兄長……知道我為嘛不想這麼寫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