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教育、朗讀、功德碑(第1/3頁)
章節報錯
盧姑娘也好,駱淑華也罷,其實都是不懂什麼鍊鐵的,但他們畢竟上過學,因此對教育還是有一些認知的。
雖說,盧姑娘比較反對教育產業化,也反對醫學院的各種收費和醫學界的各種亂象。
駱淑華更是對冗長的中小學時代,浪費了他們學習專業課的寶貴機遇,表示嚴重不滿。
最近隨著年齡的增長定型的,不光是體內脂肪細胞的數量,還有不再發育的大腦。
青春期的那寶貴幾年,倘若教育得法的話,所取得的成就,斷然不可能只侷限於某些愚蠢教育從業者的評價。
“這是為你們的深造爭取一個機會。”
深造的機會當然是可以是爭取來的。
但是被深造的內容憑什麼不能更高一層,評價本身又為什麼不能是生造的內容呢?
這難道不是進階嗎?
中學時代的冗長和課業負擔,支撐起的是國民的基本素質。但它不一定能夠支撐起一個國家的科研力量。
當然也有人會說這是在打基礎,但基礎可以打更好的呀。
合適年齡段的課業選擇,當然是教育界最為重要的議論話題。
但這個話題本身並沒有客觀的答案。
所謂歷史經驗的積累,不過是不斷的試探,但這種試探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有可能一開始試探的方向就錯了。
比如對於駱淑華來說,倘若早接觸自己的專業課幾年,恐怕成就將會遠高於此。
而已經在國內普及開來的所謂外語高中,就是對這一愚蠢做法的堅決糾正。
甚至他無比贊同穿越者們職業教育的路線。
當年那些職業教育的中專們,後來有多少成了學院乃至大學。
而比他們更高一級的高中,後來的情況又如何呢?
它們只能還是高中,甚至有些已經被撤掉編制了。
可以想見的是,在未來的大明,在市場和技術引導之下,對人才的需求將迫使教育變出做出變革。
但那種變革,恐怕是一種昇華。
因為大明並不完全需要一個穩定的江山,它已經開啟了他躁動不安的心房,意圖將整個世界納入其中。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遇,不是500年之後的人能夠奢望的。
當然也是500年之後的人們來這裡的重要野望之一。
雖說不是所有人都站在這樣的高度去思考問題——駱淑華認為自己的這種想法已經是一種高度——但這種源頭藉助他們所說的教育,還是從內心當中呼喚起了他們的貪婪。
當然讓她也始料不及的是:大明朝的土人在受到類似的教育之後,竟然也產生了類似的貪婪。
有一句話在這個時候似乎更適合反過來說。
人心都是肉長的。
貪婪也是長在肉裡的呀。
論起對人性的理解,其實更接近原始,社會生存壓力更大的明朝人,在可以系統的學習心理學、哲學、社會學乃至人類學的現代人面前,恐怕還是不落下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