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章先天道胎備論道,春秋書甲做客卿

天下學問,傳承萬年。流派眾多,殊途同歸。

江湖上每十年便有一次真言論道,以儒道佛三家為尊,另外也有無數小派系參與,往往只是一人偶有所悟,淺嘗輒止,便邀上三五好友,或是家族子弟,自稱一派。

百年以前,高亮寺裡二十歲不到的三思小和尚舌燦蓮花,辯得天下文武人心服口服,眾門派不得不回去再參考造化。可是百年以降,小和尚已經成了百歲高僧,十屆論道下來,依舊無人是其對手。

雖說天下道庭兩位通玄天師,一位修無為道,不關心派系勝負,一位修太極道,認為天下本一家,佛道本同門,誰勝誰負無關大雅。可天下道觀千萬座,道人數以萬計,可不是每個人都有無爭的心思。不得已,兩位真人在天下道士的督促下還是要為道家學問爭上一爭,盡人事,聽天命而已。

至於儒家,手持書卷,手無縛雞之力,更沒有五大派那種名門支撐。江湖武人對口舌之爭的辯道毫無興趣。於是乎便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天下讀書人,傳承了至聖先師的禮儀教化,默默的代代傳承,用一尺文毫記錄天下事蹟以為史,卻沒有誰記得這些勤奮書史的默默書生。

鴻雁觀裡,並不像灼陽觀一樣供奉三清聖像,而是拜得北天真武大帝,被道教奉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的蕩魔大帝。

自從鴻飛道長將千年一遇的先天道胎万俟煜陶請上青松山,這位少爺每天上山下山出出入入,就是消停不了。每天都要逃跑幾十次,與鴻飛真人派下的十個伺候少爺的小道士鬥智鬥勇。

這万俟煜陶可不同於歐陽煉我,半分功夫都沒有,按照山下馬寡婦的話說,這俊俏後生白的像一塊水磨豆腐,臉蛋兒跟個剛煮熟的雞蛋撥開蛋殼似的,只想讓人咬上一口,抱在被窩兒裡好好蹂躪一番。

疼還疼不過來,怎麼捨得打呢。

故而這十個道士可是受了老鼻子罪了。端茶端飯端屎端尿,還要追著小祖宗給他念道家典籍,只是他充耳不聞,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万俟煜陶每天求鴻飛道長放他下山,講理,耍無賴,行賄,威脅,各種招數層出不窮,絕不重複。這倒是更加讓鴻飛道長確信,這孩子聰明絕頂,就是不上正道。等他哪日開竅,必是一鳴驚人。

這一日鴻飛真人將万俟煜陶叫到身邊,言說每十年一遇的天下論道就要開始,只要他代表道教勝出,便可以放他離開青松山。

万俟煜陶問明白這狗屁論道的時間及論法,他才不在意對手是誰,只要能擺脫這個煩人的道士就好。

鴻飛道長也沒有告訴他,這個“不學無術”的孩子面對研究了上百年妙法的各派道法高人,即便受了諸天先祖保佑僥倖勝出,可離了鴻雁觀,還有焦陽師兄在那等他。

万俟煜陶從那日開始,讓道士搬來各種道門典籍,他要每一本都看,以求一個月後的辯論勝出,早日逃出生天。

也虧得万俟煜陶從小嗜讀,對待看書不發愁。

大小道士搬來通古典籍,皆是道家晦澀真言,共計九十七部,一千六百零一卷,工工整整抬到万俟煜陶的屋子,像是又搭了一個小炕。

這万俟公子倒是真的與道有緣,再晦暗的道家言語,他也能過目不忘。以往,只有讀武俠志怪小說才能過目不忘,其他諸子百家,夫子大道,都是耳邊風。

這往後整整一月,万俟煜陶就睡在道典炕上,一本接一本的看,一本接一本的扔。

……

天下書甲的博學聖人許春秋,帶著弟子張東川一路遊學,走在路上。古人云行萬里路猶勝讀萬卷書,年少書生張東川,雖然年紀不大,可讀書之數,早已超過萬本,能找到的書,此子幾乎過目不忘。許春秋也算是早早的找到了衣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