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朗朗讀書聲,戲臺聲聲正鄉音;逝去靈魂不走遠,永遠遙望鎮上人。)

在“耿家小學堂”辦學之初,耿老爹的大妻侄兒郭棟的年齡雖然還可以勉強劃入到適齡學童班裡,但他當時已經是郭家飯店裡爹孃離不開的得力助手了,因此只能上了姑父執教的夜校班讀書。堅持學習到結業時,聰明好學的郭棟已經增長了不少知識,為他以後成功繼承祖業並且繼續發揚光大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相比之下,妹妹郭美妞兒和弟弟郭梁就幸運多了。郭美妞兒當時正好是入學的最佳年齡,加之天姿聰慧又特別好學,深得表哥表姐們的賞識。學滿五年畢業之後,她也成了“耿家小學堂”裡一名漂亮的女先生。而且,郭美妞兒的文采極佳,後來還成為耿英編創鄉鎮土戲的好助手。她和表姐一起,先後編創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佳劇流傳後世。但讓人深感遺憾的是,這位特別受人們尊重的漂亮女先生終身未嫁,她將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都傾注在了培養故鄉小學童和編寫大眾化課本的事業中了……

至於當時還年幼的二妻侄兒郭梁則更是了得。這個聰明好學的幸運兒在成長至適齡時入學,並且從“耿家小學堂”畢業以後,又經鄉試被選送至郡學學習。後來,又透過逐級國子監科舉考試中了前30名進士,官至巡撫。為官幾十年期間,郭梁一直廉潔勤奮,始終致力於為一方民眾造福。告老還鄉以後,他還在“耿家小學堂”裡做了多年白鬍子老先生,成為鄉民後人的一段美談。

除了郭梁之外,從“耿家小學堂”走出去的人才還有很多,很多……

在緊張有序的辦學生涯中,耿家兄妹們全都家庭和睦,人丁興旺。極其良好的手足之情,使“耿家小學堂”在辦學之初的摸索發展中少走了很多彎路;而兄弟姐妹們齊心協力總結匯聚起來的辦學經驗,更使小學堂以後的發展越來越順利,越來越卓見成效。

耿正和秀兒育有兩男一女;耿英和大壯在那一對龍鳳胎之後又生了一個女兒;耿直和王巧妞兒育有兩男兩女;耿蘭和李尚武帶著李遠和李思回到“三六九鎮”之後,又先後生了次子李望和次女李念。由於耿直和王巧妞兒,耿蘭和李尚武都是夫妻教書先生,他們的娃兒們都是郭氏幫著帶大的;而耿正和秀兒,耿英和大壯的娃兒們,裴氏和劉氏也幫了很大的忙。可以說,在“耿家小學堂”辦學之初,這三位樸實無華的農家婦人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在歷次鄉試中成績斐然,“耿家小學堂”的名氣越來越大,附近村莊的鄉民們送自家娃兒來這裡學習的人家也越來越多。加之“三六九鎮”上的人口增長速度也比周圍村莊裡快得多,所以,“耿家小學堂”的辦學規模一直在逐年增大。原先修建的十個三通間授課學習室不夠用了,耿正就又組織人馬在正面的東頭接著加建了五個同樣結構的授課學習室。

耿正、耿英、耿直和耿蘭的兒女們,大多終生從事於“耿家小學堂”教書育人的事業。並且在教書育人之餘,還都特別熱衷於為“三六九鎮”大戲臺源源不斷地編寫和組織人馬排練推出一些倍受鄉民們喜愛的家鄉戲曲節目。

上了年紀的耿老爹夫婦倆,經常一起去小學堂的大院兒裡聽小學童們朗朗的讀書聲,看著他們在院子裡高興地做遊戲玩耍。在春、夏、秋季節裡,他們還喜歡去家門前不遠處的水田邊上看那一大片一大片綠油油,亦忽黃澄澄的稻田。每當“三六九鎮”大戲臺上燈火輝煌,鄉民們愉快地排練土戲的時候,耿老爹總會拿上那把老二胡坐在樂器班子裡邊興致勃勃地拉呀拉的。大家都說:“耿老先生的二胡拉得越來越神了!”

有的時候,郭氏也會拉一把小板凳兒坐在一旁,張著沒牙的嘴巴樂呵呵地看著大家排練。

時間在不經意間快樂地流失著……

郭氏八十二歲那年中秋的次日,這位身體一直不錯的老人在安然的午睡中無疾而終了。耿老爹讓兒女們將與自己同甘苦共患難一生的老伴兒埋葬在了東山上最高處的一塊兒坡地上。

雖說耿家的祖墳也在東山上,但那個地方位置較低,視野不是很開闊。耿老爹考慮再三,決定另擇一塊兒自己更喜歡的墳地。事實上,早在老伴兒過世之前的前兩年,雖然年事已高,但身體還相當硬朗的耿老爹就親自帶著兩個兒子選擇好了這塊兒非常滿意的墳地。

當時,他站在那塊兒坡地上對兒子們說:“這個地方最好啦!你們看,前面不遠處就是你們的爺爺和奶奶,俺可以站在後面永遠守護他們。還有哇,這裡的地勢高,不擋眼。不是說‘站得高,望得遠’嘛!這以後哇,俺和你們的娘就可以永遠觀望咱們的‘三六九鎮’,咱們的學堂、戲臺,還有那些個稻田了!俺倆可以在這裡遠遠地望著我們的兒孫們,望著咱們鎮子上一代又一代的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簡單操辦完了老伴兒的後事之後,耿老爹就不再是隻在自家的老宅院裡與耿蘭和尚武共進一日三餐了。他有的時候會在溜達到小學堂聽小學童們讀書,看他們在院子裡做遊戲玩耍的時候,順便在耿正和秀兒那裡吃了午飯。有的時候,又會在門前的水田邊看上半天稻田之後,轉悠到耿英和大壯那兒,和他們一起吃午飯。董家成夫婦倆已經先後去世了,午飯是大壯和耿英做的。當然,在小學堂裡流連的時候,他也許會在小學堂放學後,隨同耿直和王巧妞兒一起回家,吃王巧妞兒做的家鄉飯。巧妞兒真得很巧呢,她做得各種家鄉飯菜很對耿老爹的口味兒。

這個時候,耿正兄弟姐妹四人各家的兒女們成家以後都各自修建宅院另立門戶生活去了。大家除了安心在學堂教書做事之外,家庭生活倒也非常規律清靜和安逸。只是耿老爹一開始隨意在各家吃午飯的時候,曾經讓耿蘭和尚武很不適應。爹倘若是去大哥大嫂和二哥二嫂家去吃午飯的時候倒還好說,大嫂和二嫂會在學堂放學時告訴耿蘭或尚武一聲,這樣,他們在吃飯前就不必到處去尋找爹了。可爹要是溜達去了姐姐家的話,這是連同在學堂裡教書的姐姐也不知道的。因此,吃飯前就只好到隔壁找了;要麼就是姐夫跑過來告知一聲。

這樣的情況持續得時間長了,就連耿老爹自己也感覺有些麻煩,於是就自己決定讓其形成了一個規律:兄弟姐妹四家從大到小輪流轉,一天去一家吃中午飯。如此一來,大家也就慢慢適應了。

耿蘭和尚武私下裡說:“爹老了,想在各家轉一轉呢!”

郭氏去世次年的深秋,大片的稻田裡呈現出了一派豐收的景象。一早起來,吃了簡單的早飯之後,耿老爹按照慣例又去小學堂轉悠去了。那天的午飯,本來應該是在老宅院裡同耿蘭和尚武一起吃的。但放學時,耿老爹卻早早得就等在學堂的門口了。看到耿蘭和尚武一起走出來,老人家就笑著對他倆說:“今兒個的午飯,俺就在你們大哥這兒吃了,你們大嫂在做大雜燴菜新燜大米飯呢,爹聞著很香,就不走了。”

耿蘭說:“行,那你就吃大嫂做的大雜燴菜新燜大米飯哇!別說,俺今兒個還真沒有泡上大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