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四十回 耿蘭遠嫁再返北
章節報錯
耿蘭遠嫁五年後,舉家北上重歸來;為愛永留北方地,從此再未踏故土。)
耿老爹的次女耿蘭生性聰慧善良,而又非常倔強要強。經過三年的忘我刻苦努力之後,她終於學有所成,站在了“耿家小學堂”一年級啟蒙教育的講臺上,成為一名深受小學童們喜歡的女先生。儘管對三哥李尚武的思念與日俱增,但堅強的耿蘭絲毫不讓思念之苦影響到自己的教學事業。她非常喜歡教故鄉的小娃兒們讀書寫字,也特別珍惜站在講臺上的分分秒秒,只是在每天晚上的閒暇時刻,總願意在油燈下一副又一副地繡著永遠也繡不完的花鞋墊,把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一針一線繡入到了一副又一副的花鞋墊裡。
四年之後的臘月初,耿老爹的義子李尚武還趕著那頭棕色大騾,拉著一車江南特產和豐厚的聘禮再次來到“三六九鎮”。雖說四年多的時間過去了,但這頭通人性的大騾子無疑還認識這條千里迢迢的北上之路呢!這一路上幾乎不用李尚武費心駕馭,它就晝夜兼程往前趕來,並且準確地將騾車停靠在了當年停車的地方!
在看望義父全家及親朋好友的同時,已經長成堂堂男子漢的李尚武正式代表自己的爹孃向義父母提出,希望能與耿蘭接為秦晉之好。耿老爹不顧這個寶貝老疙瘩女兒難捨的淚水,毅然說服妻子郭氏,決定送耿蘭遠嫁江南小鎮去。耿正耿英和耿直雖然很捨不得小妹妹遠離,但也實在無可奈何,更何況這也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事。
在年前這段時間裡,耿老爹夫妻倆一邊忙忙碌碌地準備各種各樣的特色年貨,一邊為次女耿蘭準備了兩倍於聘禮的嫁妝,囑咐了所有想到應該囑咐的話。正月初三,耿老爹將岳父全家和左鄰右舍聚集在一起,大家夥兒懷著既歡喜,又遺憾的複雜心情吃了一頓豐盛的喜飯。正月初六吉祥日,這一對有情人就以夫妻的身份,在親人們的聲聲祝福中,一起往江南小鎮去了。
在這四年多里,耿直在“耿家小學堂”的教書生涯中與本鎮上一個特別聰明勤奮的女娃兒王巧妞兒互生情愫。王巧妞兒與耿蘭同年,也是“耿家小學堂”的第一批大齡女學生。當耿蘭站在了“耿家小學堂”一年級啟蒙教育的講臺上以後,好學的王巧妞兒還以優異的成績升入四年級繼續學習,成為“三六九鎮”上除了耿家女兒們之外的又一名才女。當耿老爹決定了送耿蘭遠嫁江南小鎮的時候,耿正就聘用已經讀完四年級的王巧妞兒接替耿蘭,為一年級的小學童們授課。從此之後,王巧妞兒也成為“耿家小學堂”裡一名同樣受小學童們喜歡的女先生。
一年多之後,耿直與王巧妞兒成婚,成為“耿家小學堂”的第一對夫妻教書先生。
耿蘭隨李尚武遠嫁江南小鎮後,夫妻琴瑟和諧,孝敬公婆,尊兄敬姐,妯娌親近,一家人和和睦睦,過得非常幸福美滿,只是偶爾思念家鄉父母兄姐,忍不住地會偷偷掉一些眼淚。每當此時,尚武總是溫柔體貼地百般勸慰,同時深情許諾過兩年就回家探親,云云。想想自己終於可以與傾心相愛的人長相廝守永不分離,耿蘭也就只好將對自家親人們的思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裡了。
一年之後,耿蘭誕下一個可愛的男娃兒,尚武為愛子取名李遠,家人都喊他遠兒。耿蘭深知,尚武所以為兒子取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從內心深處表達對於愛妻遠離父母親人的無盡歉意!
兩年之後,李長善病體不支,兒女們求醫無果,這個大善人終於故去了。臨終之前,看著已經會叫“爺爺”並且滿地歡跑的小孫子遠兒,李長善拉著老疙瘩尚武的手,對二兒媳耿蘭說:“賢媳啊,難為你了!”
耿蘭眼含熱淚說:“爹,您別這樣說,媳婦兒一點兒也不難,媳婦兒幸福著呢!”
李長善感激地看看心愛的兒媳,對尚武說:“武兒啊,爹去了之後,你還是和媳婦兒帶著遠兒回到她的故鄉去吧!我兒的命,本來就是你義父給的,你理應去好好地為義父盡孝道啊!你孃的年紀還不大呢,她身體也好,有你的哥哥和姐姐他們兩家人照顧就行了!”
此刻,尚武和耿蘭夫婦倆除了哭泣,無法回答父親的囑咐。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年近花甲的李妻竟然由於過度思念亡夫,茶飯不思日漸衰弱下去了。兒女們雖然苦心勸慰但終不見任何效果,最後儘自苦悶成疾,也不幸在李長善故去僅僅半年之後,就撒手隨夫西去了。臨終之前,老人家再次提醒尚武不要忘記亡父的臨終囑咐,一定要帶上遠兒跟隨耿蘭北上,好讓賢惠的兒媳可以與親生父母長相照應,尚武也好為義父盡再生之孝道。
適時,耿蘭已經再次身懷六甲。安葬了慈善的老人之後,尚武和哥哥嫂子忙著秋收、秋打和秋曬、秋儲,耿蘭則一邊幫著兄嫂照顧看護一雙兒女和帶自家年幼的遠兒,一邊安心養胎。半年之後,耿蘭又順利誕下一個漂亮的女兒,尚武為愛女取名李思,家人都喊她思兒。耿蘭的心裡自然明白,尚武為愛女取這個名字應該是具有雙重含義的,其中既表達了對愛妻苦苦思念千里迢迢之外骨肉親人的深深歉意,更多的也許是有待將來全家北上之後,自己對於江南故鄉和手足兄姐的深切思念,以及自己從此以後不可能常為已故爹孃上墳掃墓的無盡遺憾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坐在一邊為思兒餵奶的耿蘭,看到嫂子用尚武當年帶回來的鑿鐮刀,熟練地從一個個留種用的大土豆上挖下來一塊兒又一塊兒一寸大小,三角形狀的種塊兒放在大笸籮裡,然後滾上一層草木灰,再將它們輕輕地挪進大竹筐裡。四個大竹筐都裝滿了,尚武和哥哥各挑兩筐,高高興興地到坡地上種去了。嫂子就把挖剩下那些沒有芽眼兒了的土豆塊兒洗乾淨了,或紅燒,或切得細細的做成醋溜土豆絲。耿蘭從嫂子做的這些土豆菜中,真就吃出了從小熟悉不過的味道!
土豆種下去三個多月後,原先碧綠的葉子開始慢慢發黃,說明生長在地下的土豆已經成熟了。於是,尚武和哥哥高高興興地把一大窩一大窩的土豆刨出來用大籮筐裝了,趕著家裡的那兩頭大騾子一趟又一趟地馱了回來。耿蘭驚喜地發現,這些土豆和老家“三六九鎮”上的土豆竟然長得一模一樣!
家裡儲存得足夠多了,兄弟倆就將多餘的土豆或送人或推銷出去。每當送人或推銷時,他們都會如數家珍一般地告訴對方怎麼種植、怎麼食用……
姐姐尚英一家人也很喜歡吃土豆,於是,姐夫就在自家的坡地上也種了好幾畝。姐夫越來越會種這種來自北方的作物了,他家土豆的產量一年比一年高。一日晚飯後姐姐一家人過來閒聊,耿蘭聽到姐夫跟大舅哥和小舅子在一旁商量,準備合夥開一個粉坊,專門製作純土豆粉條呢!
趕那年的年底之前,他們合夥開的粉坊果然開張了!雖然說是初學制作,但按照耿老爹那本小冊子上寫得製作程式和方法,他們試做得第一批粉條居然象模象樣的!以後,他們就在每年的農閒時節,利用自家種的土豆製作一些。一開始製作時,成品只作為自家人食用。以後做得多了,也會挑到鎮上銷售一些。當地的人們對這種質地白淨而又非常精道好吃的稀罕吃食很是喜歡,總是供不應求。
為已故孃親守孝年滿三年後,李尚武決定舉家北上去了。尚武打心眼兒裡認為,爹孃的臨終囑託很對,自己是應該把家安在“三六九鎮”上的。這樣一來,不但能讓愛妻耿蘭在免去思念親人之苦的同時,還可以繼續去圓她的那個培養故鄉小學童之夢,而且自己也能有機會在義父的身邊好好兒地儘儘孝道。再則,尚武很希望自己也能夠為岳父家的“耿家小學堂”盡一份力量。尚武相信,義父傳授給自己的文化知識,已經完全可以勝任教授小學童了。更何況,在教授小學童的同時,自己還可以再不斷地繼續深造呢!
那一年秋末,李尚武帶著耿蘭和一雙兒女去爹孃的墳上隆重祭掃之後,手足兄姐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吃了一頓離別飯。然後,乘著江南雨水稀少的季節,兄姐兩家人共同乘坐一掛大騾車,一起將弟弟一家送至鄱陽湖邊,雙方揮淚告別不做細述。
載著李尚武和耿蘭一家四口的大騾車途徑武昌鎮時,正好是一個晴朗初冬日的半下午時分。西斜的暖陽照在武昌鎮的大街小巷上,一派閒靜祥和的愜意景象。大騾車來到白家寬敞的大門口了,李尚武帶著耿蘭和一雙兒女懷著難以言表的心情進白家看望喬氏母女。耿蘭當面謝過娘娘親自為她精心刺繡的“五色甜菊”繡品。五年多之前,“五色甜菊”作為耿蘭彌足珍貴的嫁妝隨她遠赴江南小鎮的李家;而如今,這件繡品又要隨同李尚武一家人北上回到“三六九鎮”去了!
喬氏依然還是像以前那樣生活,不過身體尚好。小青已經是四個娃兒的母親了,兩雙兒女都很好,但耿蘭和尚武那天只見到了三個娃兒。大兒子小東伢已經成了爹的得力助手,父子倆那天正好趕了大騾車過江去漢陽鎮上賣土豆去了。小青告訴尚武和耿蘭,東伢子一共種了三十多畝菜地。由於土豆不但好種植好管理,而且產量高、好儲存,又能賣得好價錢,加之還可以一年兩頭種,不耽誤夏秋季節種植其它一些當地的蔬菜,所以東伢子每年都將一半的菜地輪換著用來種土豆!
耿蘭將嫂子釀的米酒和大姑子新打的月餅給喬氏母女留了一些,說“娘娘,姐姐,俺倆是準備在‘耿家小學堂’教書的,學堂裡不會有太長的休假期,這往返一趟也實在是太遙遠了。所以這以後啊,我們只怕是不太可能再回來的了。這次來,俺很遺憾沒有見到姐夫和小東伢!”
喬氏母女倆自然不免感慨落淚唏噓一番。尚武則對愛妻說:“你不用遺憾的,這個姐夫和咱們家的那個姐夫幾乎就像是一個人一樣呢,就連說話舉止也很像。至於小東伢嘛,他長得很像姐夫。要說小時候的模樣,跟姐姐那對兒龍鳳胎中的男娃娃頗有幾分相似呢。你也很像咱姐,讓娘娘和姐姐轉告就是了!”
喬氏也說:“這蘭丫頭和當年的英丫頭實在是太像了,幾乎就沒有不像的地方!”
小青真誠地挽留,說:“你們多住幾天再走吧,小東伢和他爹大概明兒個傍晚就回來了!”
耿蘭抱歉地說:“不麻煩娘娘和姐姐了,俺現在是歸家心切啊!”
大家又說了一些話。看看天色已經不早了,尚武對喬氏母女說:“我這拖家帶口的,過了江還得早點安置他們孃兒幾個入住客棧呢,咱們就此告別吧!”
喬氏母女送出門來,請帶話向耿蘭的爹孃、兄嫂、姐姐姐夫和二哥問好,云云。
次年正月十六,“耿家小學堂”新學年的鐘聲莊嚴而洪亮地敲響了。學堂裡又迎進了新一批剛入學的小學童,而另外四個不同年級的男女學童們也高高興興地重返校園。
從這一天開始,耿蘭和李尚武同時成為“耿家小學堂”的第二對夫妻教書先生。
後來,李尚武再也沒有回去過生他養他的那個美麗的江南小鎮。二哥耿直一家另建宅院住出去之後,耿蘭和尚武帶著兒女們一直和爹孃一起住在耿家的老宅院裡。夫妻倆教書之餘,格外細心地照料著兩位老人,倒也使大哥、二哥和姐姐省了不少心。每當“耿家小學堂”放假期間,尚武就幫著岳父精心地伺弄那些稻田。望著眼前綠油油,亦或黃澄澄的稻田,他彷彿回到了故鄉……
喜歡民間春秋請大家收藏:()民間春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