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每天播報中毒的人數,還有其他的新聞,但幾乎都是負面的,看多了都會得憂鬱。

物價上漲,失業率開始攀升,基層市民生活困難,有人甚至還要為三餐奔波勞碌。

楊立新心想,自己何嘗不是他們當中的一員?手停口停說的就是他這種。

現在還不明顯,一旦這停業再持續下去的話,他老本也啃完後,接下來他就是走別人的路了。

母親口中所說的馮姨,自己是曾經是賣旅遊紀念品的售貨員,雖然不算什麼體面的行業,收入也不高,但只要有上班,收入還是穩定的,可如今她卻被景區辭退了,而如今在廚房做廚師的丈夫也停業了。

雙失業,對低收入家庭來說,無疑是摧毀式打擊。

這在楊立新記憶當中,他們也是這麼走過來的,沒有住所,到處受人白眼。還要像個哈巴狗那樣搖著尾巴,討好別人。

這間破房子,也是因為他老爸的決心,咬牙才奮鬥回來的,這才有瞭如今他們母子的安樂窩。

這也就是楊立新最後的退路!

反觀馮姨一家,和他們家當年如出一轍!每天節衣縮食,連吃什麼吃多少都要安排得穩穩當當的。

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申請政府應急糧食。

其實這些糧食都是平時大家所剩下的酒樓餐廳的備用餐,以及一些超市就快過期的食品。

這些都是人們看不上的食物,到真正面臨災難的時候,卻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緊急食糧!

其實派發這些,也等於是杯水車薪,畢竟食物的生產停滯了,有些生產食物的工廠都沒了。

人們最主要的需求是還是自力更生。

很多人一路都是上著班的,他們只是想盡快要回他們的崗位工作,僅此而已。

楊立新還無意中看到了一則新聞採訪:

那個食物供應鏈的員工,他眼含淚光說:“我們都希望透過一些食物的支援,能夠減輕人們的支出,特別是低收入家庭和獨居老人,其實,我們都十分矛盾的,一方面我們向幫助更多的人,無奈的是這些食物遠遠不夠供應那麼多人了。”

短短几句話,卻道出了箇中的無奈,那種愛莫難做,那種有心無力。

街坊們他們又沒有出路,回到家裡,對著小朋友,沒有收入,去處理這件事是無解的。

有特別的出路,有那種商業頭腦,還用替別人打工嗎?

而且,這世界那麼大,總不可能人人都具備老闆思維吧?

其實楊立新此刻,也深刻的知道自己的處境尷尬,一方面自己年紀已經不再年輕,另一方面則是現在的困局,是全人類所共同需要面對的,不是一個厲害的人所能左右的。

現在楊立新還暫時可以靠著啃老,未來呢?未來怎麼辦?

連楊立新自己都回答不上來。生活本就不容易,有好多無奈,如今更是絕望了。

開店的沒客戶,客戶沒上班,自然也沒收入,而沒有收入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經濟就不活躍,增長就下降了,如此往復,惡性迴圈。

現在的楊立新,非常清楚這個無解的命題。

真不知道,自己家何時也會淪落到像馮姨他們家那樣,吃應急糧食,恐怕這一天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