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文脈裡的教育薪火
章節報錯
在嘉陵江蜿蜒而過的川北大地,南充以千年積澱的文脈滋養著一方教育。張誠校長站在三尺講臺上,總能看見歷史的星光與現實的晨光在課堂上交匯。這座誕生過司馬相如、陳壽、朱德的古城,用三國文化的忠義、絲綢文化的經緯、紅色文化的熱血,在他心中織就了獨特的教育圖譜。
南充的三國文化不是史書裡的冰冷記載,而是流淌在街巷地名中的活態傳承。張誠第一次帶學生參觀萬卷樓時,講解員講到陳壽“索米修史”仍堅守實錄的典故,陽光穿過古柏的枝葉,在學生們年輕的臉上投下斑駁光影。那一刻他忽然明白,紀信“誆楚救漢”的忠義、陳壽“秉筆直書”的擔當,正是當代青少年最需要的精神鈣質。
南充的絲綢廠裡,老技師們至今還在使用傳統的蜀錦木織機。張誠第一次帶教師團隊去採風時,看見80歲的周師傅戴著老花鏡,在12000根經緯線中穿梭,每一道挑花都是 decades 的經驗沉澱。“絲綢講究‘通經斷緯’,教育何嘗不是?”他摸著柔軟的緞面突然頓悟,真正的教育應該像織錦一樣,在堅守育人根本的前提下,為每個學生編織獨特的成長紋路。
嘉陵江在高坪區拐了個彎,江水沖刷出的灘塗上,安漢中學的教學樓像株新苗,在晨霧中舒展筋骨。張誠站在操場邊,看著施工隊卸下最後一塊玻璃,褲腿上還沾著昨天踩過的泥漿。這所讓他掉了二十斤肉的學校,終於在2018年9月1日迎來了第一批學生,而背後的艱辛,只有嘉陵江的晚風最清楚。
2016年春天,張誠接到調令時,手裡的搪瓷杯正在冒熱氣。區教育局會議室的窗戶對著老街,能看見賣鍋盔涼粉的三輪車碾過青石板。“高坪需要一所現代化中學,你去當這個拓荒牛。“局長拍著他的肩膀,語氣裡帶著信任與無奈。
選址第一關就碰了釘子。最初看中的地塊是片荒灘,長滿了蘆葦和野蒿,老百姓叫它“爛泥灣“。鎮政府擔心開發難度大,當地村民怕影響風水,甚至有人在規劃圖前擺了香爐。張誠帶著捲尺和筆記本,連續半個月蹲在灘頭。他記錄下每天的潮汐變化,發現每年最高水位離規劃線還有兩米;又請來農業專家檢測土壤,證明這片地雖泥濘卻適合基建。最關鍵的是,這裡離三個貧困村都不到五里路,“讓娃們少走點山路,比啥都強。“他在村民壩壩會上掏出泛黃的筆記本,裡面貼著各地名校建在荒地上的案例,“人大附中通州校區當年也是片玉米地嘛。“
資金缺口像座大山。區財政撥的啟動資金盃水車薪,張誠咬咬牙,把自己的房產證押給了銀行。妻子得知後躲在廚房抹淚,他卻笑著往她碗裡夾菜:“等學校蓋起來,咱住宿舍都行。“那段時間,他成了“化緣校長“,白天跑企業拉贊助,晚上在辦公室啃饅頭改方案。某絲綢企業老總被他磨得沒法,半開玩笑說:“張校長,你比我談生意還執著。“最終拿下的第一筆百萬捐款,他在合同上簽字時,鋼筆尖在紙上洇開個小藍花。
破土動工那天,挖掘機剛開進荒地就陷進泥裡。張誠捲起褲腿跳下去,和工人們一起搬石頭墊路基。四月的太陽曬得人頭暈,他蹲在機器旁啃饅頭,突然看見只白鷺從江面掠過,翅膀上沾著點泥星子。“你看,連鳥兒都知道這裡要變樣了。“他對蹲在旁邊的施工隊長說,嘴角還沾著饅頭屑。
師資招聘季,張誠帶著招生簡章跑遍了川東北的師範院校。在某高校的宣講會上,有學生指著PPT上的荒地圖問:“老師,這真的不是農家樂規劃?“他沒接話,開啟手機相簿,翻出施工中的教學樓照片:“你們看這鋼筋,比我老家蓋房的粗兩倍;這教室窗戶,用的是三層隔音玻璃。“說著又點開一段影片,嘉陵江在鏡頭裡波光粼粼,“早讀時能聽見江聲,跑步時能看見白鷺,這樣的學校,全四川找不出第二所。“但現實很骨感。首批招聘的三十個崗位,只有五個人來報到,其中三個還是應屆畢業生。張誠沒氣餒,他帶著教務處主任,拎著南充特產冬菜和米粉,挨個去拜訪退休老教師。在順慶區的老巷子裡,他敲開省特級教師王淑芳的家門,膝蓋剛捱上藤椅就開始介紹:“我們學校有間200平米的實驗室,您當年想做的'植物組織培養'實驗,現在能放開手做。“王老師看著他鞋上的泥點,嘆了口氣:“張校長,你這是三顧茅廬啊。“最讓他頭疼的是年輕教師的住宿問題。宿舍樓還沒封頂,首批報到的老師只能住在臨時板房裡。夏天暴雨沖斷了電路,張誠帶著後勤人員打著手電筒修線路,渾身淋得透溼。有個女老師躲在被子裡哭,他隔著門板喊:“委屈大家了!但咱們現在住的板房,將來會變成教師公寓的地基!“那天晚上,他在辦公室支了張行軍床,聽著窗外的雨聲,在筆記本上寫:“築巢需先固基,引鳳必先知暖。“
招生季來臨時,安漢中學的圍牆還沒砌完。家長們隔著鐵絲網往裡看,只見幾棟光禿禿的教學樓,操場上雜草還沒除盡。“這學校能行嗎?“家長群裡質疑聲一片,甚至有人編了順口溜:“安漢安漢,泥巴裹蛋,讀三年書,褲腳帶爛。“
張誠決定辦場“校園開放日“。他帶著老師們把教室打掃得一塵不染,在每個課桌上擺了盆綠蘿;實驗室裡,顯微鏡和試管擦得鋥亮,牆上貼著學生未來三年的實驗計劃;食堂後廚,大師傅現場演示如何用智慧炒菜機做飯。最絕的是他讓人在荒灘上闢出塊菜地,帶著學生種上向日葵:“孩子們可以在這裡上生物課,觀察植物生長週期。“有個家長偷偷把孩子的報名表藏起來,張誠得知後,凌晨五點蹲在人家門口等。晨光裡,他看著對方開門,第一句話是:“我知道您擔心啥,我自己也有孩子,要是這學校不好,我敢把娃送來嗎?“說著掏出手機,相簿裡存滿了各地名校建設初期的照片,“您看人大附中分校,當年也是從荒地起家,現在升學率全市前三。“那天早上,他陪著這對母子在嘉陵江邊走了兩公里,看著白鷺掠過江面,講起自己讀書時每天要走十里路的經歷。
第一屆招生最終招到286人,比預期少了一半。但張誠看著教室裡參差不齊的學生,眼裡閃著光:“咱們這屆學生,將來會成為安漢中學的'黃埔一期'。“開學第一天,他站在臨時搭建的**臺上,背後是還在施工的綜合樓,突然下起太陽雨。他舉起話筒:“你們看,連老天爺都在給咱們洗塵!“孩子們鬨笑起來,陽光穿過雨絲,在每個人的臉上織出彩虹。
如今走進安漢中學,曾經的荒灘已變成園林式校園。教學樓前的向日葵年年盛開,實驗室的智慧裝置能做DNA提取實驗,宿舍樓的熱水供應到午夜十二點。張誠辦公室的牆上,掛著張泛黃的規劃圖,上面用紅筆圈著最初的泥濘地塊,旁邊是如今的航拍照片,教學樓像展翅的白鷺,立在嘉陵江畔。但有些東西沒變。他依然每天清晨五點半到校,繞著操場檢查衛生;依然會在食堂看見學生浪費糧食時,默默把剩下的飯菜吃掉;依然會在暴雨夜帶著後勤人員巡查校舍,褲腿上永遠沾著泥點。有次省裡來驗收標準化學校,專家看著現代化的設施讚不絕口,他卻帶著人家去看操場角落的小菜園:“這是孩子們種的辣椒,上週剛收了,炒了盤菜,香得很。“
去年教師節,首屆畢業生回校探望。當年那個藏起報名表的女孩,如今已是川大醫學院的高材生。她抱著束向日葵衝進辦公室:“張校長,您看,我真的成了'黃埔一期'!“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張誠兩鬢的白髮上,他忽然想起建校初期那個暴雨夜,自己在板房裡寫下的話:“教育不是在平地上砌牆,而是在荒灘上種樹,根扎得越深,樹長得越壯。“
嘉陵江的水依然日夜流淌,沖刷著岸邊的礁石。張誠站在新落成的圖書館頂樓,看著學生們在操場上跑步,影子被夕陽拉得很長。遠處的白鷺又飛來了,翅膀掠過教學樓的玻璃幕牆,映出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意。他知道,這片曾經的爛泥灣,早已在無數人的汗水裡,長出了最挺拔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