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流經南充龍門鎮時,總會在岸邊留下些圓潤的鵝卵石。1998年秋天,張誠揣著師範院校的畢業證,踩著這些石子走進龍門中學時,怎麼也想不到,這片江河沖積的土地會成為他教育理想的第一塊試驗田。那時他的褲腳還沾著老家的泥土,卻在三尺講臺上,開始了對教育本質的最初探尋。

第一堂課講《荷塘月色》,張誠特意穿了白襯衫,想營造“月光如水“的意境。可當他轉身板書時,後排傳來嬉鬧聲,轉頭看見男生***正用課本疊紙船。粉筆頭飛過去正中眉心,全班鬨笑,***梗著脖子站起來:“老師,你講的荷塘,有嘉陵江寬嗎?“課後他躲在辦公室啃饅頭,看見窗外的老槐樹在秋風裡落葉,忽然想起實習時導師說的話:“教育不是秀場,是莊稼地,得知道種子的脾氣。“他翻出備課本,在《荷塘月色》的教案旁寫下:“明日帶學生去嘉陵江邊,看蘆葦蕩裡的月光。“

暮色漫過龍門鎮時,嘉陵江的浪花會輕輕咬住岸邊的鵝卵石。張誠至今記得那個September的傍晚,帆布書包裡的《荷塘月色》教案被汗水洇出褶皺,二十三個學生踩著高低不平的石灘,鞋尖沾著夕陽的碎金。***的球鞋最先陷進泥裡,他彎腰脫鞋時,課本滑進水裡漂出老遠。“***月亮!“少年罵罵咧咧地追,驚飛了蘆葦叢裡的白鷺。張誠沒說話,只是指了指江面——不知何時起,月光已在水波里鋪成銀色的路,遠處打魚人的燈籠,正像朱自清筆下“渴睡人的眼“。“都坐下吧。“他翻開教案,卻發現江風早把紙頁吹得嘩嘩響。索性合上書,任嘉陵江的水汽漫過喉嚨:“你們聞聞,這風裡有蘆葦的苦香,像不像課文裡說的'縷縷清香'?“有人點頭,有人把臉埋進臂彎,***忽然指著江心喊:“快看!月亮碎了!“

碎銀般的月光在浪花裡跳躍,張誠忽然想起童年在江邊摸魚,月光也是這樣粘在指尖,涼絲絲的。“其實朱自清寫的不是荷塘,是他心裡的月亮。“他蹲下來,隨手撿起塊鵝卵石在沙地上畫圈,“每個人心裡都有片月光,你們的呢?“第一個舉手的是扎羊角辮的小琴,她輕聲說:“我媽的月光在縫紉機上,每晚都亮到十點。“張誠注意到她鞋頭補著補丁,忽然明白為何她總在作文裡寫“布頭“。***踢著石子站起來,耳尖通紅:“我爸的月光在酒瓶裡,他說那是江的眼淚。“人群忽然安靜,遠處傳來輪船的汽笛聲,驚起一片水鳥。“把你們的月光寫成詩吧。“張誠掏出備課用的筆記本,撕成二十三片。***接紙時,手指蹭到他掌心的繭——那是常年握粉筆磨出的。暮色漸濃,少年們的身影在江灘上投成細長的影子,像株株正在拔節的蘆葦。

後來在辦公室點著煤油燈批改作業時,張誠的手忽然發抖。***的詩寫在煙盒紙上,鉛筆字歪歪扭扭:“月亮是江的紐扣/我們是掉在岸邊的星星/風一吹/全躲進浪的口袋裡“。煙盒背面還有行小字:“老師,我知道'紐扣'寫錯了,可紐扣能扣住衣服,月亮能扣住江嗎?“窗外,嘉陵江在夜色裡靜靜流淌。張誠摸出鋼筆,在詩的末尾畫了顆五角星,墨點落在“星“字旁邊,像不小心濺上的月光。他忽然想起趙校長說過的話:“好的教育是讓學生看見自己的光。“此刻,這顆在煙盒紙上閃光的星星,不正是最好的答案嗎?

在龍門中學的第二年,張誠遇到了改變他教育觀的趙校長。那是個暴雨傾盆的夜晚,他批改作業到深夜,看見窗外有束手電光在晃動。跑去一看,趙校長正蹚著沒過腳踝的積水,挨個檢查教室門窗是否關嚴。“小張,“老人的中山裝浸得透溼,“當老師的,得把學生的冷暖放在心尖上。“

趙校長的辦公室永遠敞著門,窗臺上的仙人掌養了十年,桌上擺著泛黃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他教張誠用“差異教學法“:“就像園子裡的樹,有的喜陰,有的向陽,你得摸清脾氣。“張誠試著把這話用在課堂上,發現數學困生王芳擅長手工,便讓她用橡皮泥演示幾何模型;語文課代表陳亮有口吃,卻寫得一手好字,就安排他負責黑板報。

那年冬夜的雪粒子打在瓦楞上沙沙響,趙校長的中山裝肩頭上落著白霜,像撒了把粗鹽。張誠跟著他深一腳淺一腳踩過田埂時,褲腿已被露水浸得硬邦邦,遠處周小燕家的土坯房裡,透出豆大的煤油燈光。推門進灶間,煙熏火燎的熱氣混著潮溼的柴火味撲面而來。十六歲的女孩蜷縮在灶臺後,麻花辮上沾著草屑,看見生人來,慌忙用袖口擦眼睛。她父親蹲在門檻上吧嗒旱菸,菸袋鍋子敲著青石磙:“女娃子讀再多書也是人家的人,不如趁早幫家裡餵豬。“

趙校長沒說話,蹲下身往灶膛裡添了根松枝。火苗騰地竄起來,照亮他泛白的鬢角。老人從中山裝內袋掏出個紅綢布包著的筆記本,塑膠封皮上“為人民服務“幾個字磨得發亮。翻到夾著幹桂花的那頁,裡面貼著泛黃的照片:穿白大褂的姑娘站在醫院走廊,背後的玻璃窗映著“省人民醫院“的字樣。“這是九八級的春芳,“他用粗糲的手指摩挲著照片,“她爹當年拿扁擔堵在門口,說再上學就打斷腿。你猜怎麼著?“松枝在灶膛裡噼啪作響,趙校長忽然笑了,“這娃揣著窩頭跑了三十里路來報名,現在是產科護士長,上個月還給我寄了喜蛋。“周小燕抬起頭,睫毛上還掛著淚珠。老人從上衣口袋拔出鋼筆,筆帽上“勤謹“二字被歲月磨得發亮:“這筆跟了我二十年,寫過五百多份教案。“他把筆輕輕放進女孩掌心,“明天早上七點,我在校門口等你。“

雪越下越大,返程的路上,趙校長的棉鞋已溼透。張誠扶著他深一腳淺一腳走,忽然聽見老人輕聲說:“小張啊,你知道為啥我總把鋼筆帶在身上?“雪粒子落在眼鏡片上,他呵出的白氣裡帶著菸草味,“因為筆是教書人的刀,能劈開蒙在人心裡的霧。“

三個月後的校刊上,周小燕的《我的理想》佔了半個版面。她寫趙校長蹲在灶間的背影,寫鋼筆尖落在作業本上的聲音,結尾那句“我想當像趙爺爺那樣的人“被用紅筆圈起來,底下有行批註:“你已經是會發光的星星。“

在龍門中學的五年,張誠的備課本寫滿了“土辦法“。他在教室後牆設了“成長樹“,每個學生都有片樹葉形卡片,上面記錄著每天的小進步;用嘉陵江的鵝卵石做數學教具,讓學生在江邊算距離、測流速;甚至把語文課搬到古鎮的老茶館,聽茶客講三國故事,寫《龍門鎮人物誌》。

記得2002年春天,他接手了全校有名的“問題班級“。第一節課,他沒講課本,而是讓學生每人帶株植物來教室。***抱來株蔫巴巴的仙人掌,說“從趙校長窗臺上偷的“。張誠笑著接過,和學生們一起給植物澆水、曬太陽,講《植物的生存智慧》。三個月後,教室裡的綠蘿爬上了窗臺,仙人掌開出了黃色小花,那個曾被放棄的班級,在期末統考中語文平均分提高了23分。最讓他驕傲的是“龍門之星“評選。他打破唯分數論,設立“勞動之星““創意之星““友愛之星“,讓每個學生都能發光。當常年考倒數的陳強捧著“手工之星“獎狀時,孩子的奶奶在家長會上哭著說:“我孫兒終於知道自己是塊料了。“

2003年夏天,張誠調離龍門中學。離校前一晚,他獨自坐在嘉陵江邊,聽著熟悉的浪聲,想起五年前那個被粉筆頭砸中的少年***——如今這孩子已在技校學汽修,臨走前塞給他張紙條:“老師,你讓我知道,不是隻有考大學才叫出息。“收拾辦公室時,他發現抽屜裡藏著堆小紙條,都是學生寫的悄悄話:“張老師,你上課像說故事““我爸媽離婚那天,是你陪我在操場走了晚自習““謝謝你誇我的作文有嘉陵江的味道“。這些帶著墨水味和青春氣息的文字,讓他忽然明白,教育不是雕刻石像,而是澆灌種子,讓楊木成梁,讓野草開花,讓每個生命都成為最好的自己。

趙校長送他的鋼筆還在案頭,筆尖上的藍黑墨水早已乾涸,卻在時光裡凝成了印記。張誠總會想起龍門中學的老槐樹——那棵樹下,曾經有個年輕教師蹲在泥地裡,和學生們一起給仙人掌澆水,陽光穿過枝葉,在教案本上落下斑駁的光斑,像極了教育本該有的模樣:自然、溫暖、充滿生命力。

嘉陵江的水還在流淌,帶走了青澀的歲月,卻把些珍貴的東西留在了岸邊。那些在龍門中學的日夜,那些與學生們一起摸爬滾打的時光,早已成為張誠教育信念的河床,讓後來的每一次探索,都有了源頭活水的滋養。當他在新的講臺上說起“教育是發現每個生命的光“時,眼底閃爍的,仍是當年那片江水的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