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衙獄驚聞起(第1/2頁)
章節報錯
晝珠夜轉又複天明。相比天明,莫仲卿心裡卻並不明朗。過了今天、明日便是約定的日子,而自己此刻卻仍是毫無頭緒,一籌莫展。
當初在衙堂之上誇下海口,不過是情急之下胡亂搪塞,別說他不知那夜女子到底是何身份,就算知道也無從去找,所以更別提那些災民的去向了。
而這兩日中,他去過事發地,可那臨時搭建的竹棚布屋中除了隨處散亂的包裹衣物,生活用具外已別無它物。他也去過那棟箭樓,親眼遙看江堤,發覺雖有江風拂面卻不會帶著濕澀味更不會有青苔味。所以他又去了那江堤,然而十裡江堤上唯有江流激蕩不休,彷彿在嘲笑著他的無知與愚妄。
面對這種境況,莫仲卿唯有不惜代價進行蔔算,滿以為能有所斬獲,哪曾想蔔算出來的卦象非但沒有給他任何啟示,反而卻讓他的思緒更加混亂。
這就好比風水術士的羅盤忽然失了準頭,木匠的量尺忽被人抹去了常用的印跡般莫名難受。
難道是什麼外在力量幹預著自己?又或者正應了祁先生那句,已將自己陷入因果之中,所以並不是卦象不準,而算卦的人心已亂?不過不管怎樣,他都不會坐以待斃、既然自身能力不足以成事,那便應該外求,所以,他終於決定覥著臉去求一個人。
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當日堂前的宋師爺。他發現王縣令對這個師爺似乎言聽計從,亦且這師爺在公堂上的表現總算公正,故此莫仲卿將希望寄託在這個人身上,由他出面求情,令那王縣再多多寬宥幾日。
經過多方打聽下莫仲卿正在向師爺的居所前進。據說這個宋師爺全名叫做宋玉清,是個寒門秀才。年輕時考過舉子卻名落孫山,隨後娶了妻室安然度日,哪知媳婦娶進門後的三年便死於非命。
而這宋玉清念舊廿年來一直未曾再娶,孤家寡人孑然至今。他平日也過得很是節省,而在衙門當師爺所得來的奉銀,也多半用來買些吃食去喂撿來的流浪貓狗,所以當莫仲卿推開籬笆木欄時,入耳的卻是一片狗吠貓叫。
莫仲卿進到院中便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口用板石蓋著的枯井旁圍著一群花狗,而對面一張吃飯的桌子上卻是坐滿了各色花貓,它們彼此涇渭分明,也都不懼怕莫仲卿甚至有點漠不關心。
內屋門是關著的,莫仲卿不死心地敲了敲,其結果當然無人回應,轉身再看了看這一群貓狗,心下不由忖道,這宋師爺養的貓狗古怪,人也怪,晌午不做飯,到底去了哪裡,他可是打聽好宋師爺今日不當差的,不過既然來了就便再等等。
可這一等便是一炷香,等來的不是宋師爺,而是路過的大娘,莫仲卿唯有叫住大娘打聽訊息。
這大娘見莫仲卿一表人才面善知禮,便笑道:“你這後生來得不巧,宋師爺今日一早又去衙獄了,估計一時半會兒不會回來。”
莫仲卿聞言微微一愣,道了聲謝立馬就走,可是甫出院門東頭街角忽然竄出一條黑狗,不僅夾著尾巴攔住他的去路,還對他齜牙咧嘴,瘋狂吠叫!
未走遠的大娘見狀隨手拿起牆邊的掃帚,邊趕邊道:“後生娃兒小心些,這是條瘋狗!”這般說著,三下五除二便將瘋狗趕走,莫仲卿自然不怕瘋狗咬人,然而出於禮貌再次道聲謝後心急火燎地朝衙獄走去。
黃昏、當昏黃的夕陽將最後一點餘輝灑盡時,陰霾頃刻吞噬了周遭一切。曲江縣的官街閭巷內紛紛亮起了溫暖的明光來消除人們對黑夜的恐懼,而有這麼一條青磚石路上僅有兩盞火盆凝視著全街。
火盆照亮處乃是衙獄剝了漆的硃色大門,而通街之上除了此處再無他家燈火,畢竟誰也不願自己的家宅整日與大牢做鄰居。
莫仲卿隱於牆邊一角耐心地等著,他知道白素衣和叮當也在獄中,可此刻卻不是來見她們的,他要找的宋師爺也需找個機會單獨碰面才行。
也不知過了多久,莫仲卿眼看著火盆裡的光線逐漸微弱,卻依然不曾見到宋師爺的身影。他本想再等等,可轉而神色一變,猛然到宋師爺未曾出來就算了,可這衙獄按理說應是日夜明火的重地,獄卒又怎會任由大門的火盆熄滅?
莫仲卿眉頭微皺,一種莫名的不安促使著他起身疾步奔了過去。臨近大門便赫然瞧見本應緊閉的門扇卻虛掩實開,冷風從門縫中不斷地溜出,吹得莫仲卿一陣陣地發冷。他不曾見過這種地方,但想來不論是哪裡的牢獄絕不會如此安靜。所以事情很不尋常,他必須進去瞧瞧。
環顧四周,冷月下,黑瓦白牆、獸簷鬥角,伸手不見五指的周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血腥之氣。
莫仲卿心下一沉,摸索一陣便在牆壁上找到火把,用火摺子點燃後,院內頓時清晰亮堂了些。只是一圈巡視下來並未發現血腥氣的來源,轉而只好向著院內深處尋去。
走在狹長幽冷的甬道上,穿堂風呼嘯而過將火把戲弄得明滅不定,而莫仲卿的影子便在這搖曳不停的光火中顯得異常紛亂猙獰,這讓他産生了一種甬道中不止自己一人的錯覺。
突然,這陰影中陡然出現了另一道長影,莫仲卿頓住腳步屏住呼吸,右手瞧瞧摸上劍柄跟著霍然轉身,長劍遙指處卻瞧見身後乃是一隻黑貓,而它也在莫仲卿突然的動作下,嘶叫一聲急急逃了開去,莫仲卿暗暗鬆了口氣,他實在覺著自己緊張極了。
踏著冰冷的青磚走到甬道的盡頭便瞧見一扇鐵框木門立在陰暗的角落裡,而原先的血腥之氣到了此處便益發濃鬱了許多。
莫仲卿不知那門內是什麼地方,但門後一定發生了極為不尋常的事情,所以二話不說運足真氣用力一腳,當下破門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