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東阿狠人是程昱 隔岸名士有公臺(第1/2頁)
章節報錯
典韋殺了卜己,是救主心切,周澈沒有責備他,可週澈“厚葬”的命令,桓玄卻表示反對,他說道:“皓粼,不能厚葬。”
周澈說道:“因為他是反賊麼?!他雖是反賊,然視死如歸,剛烈不屈,也算是一個烈士丈夫了,值得厚葬。”
荀攸說道:“話雖如此說,但是皓粼,郡北尚被賊兵佔據,有卜己的人頭在,對我軍來說會更容易收復郡北的,而且你已派信使去給皇甫將軍告捷,卜己乃是東郡賊渠帥,你不可能擅自厚葬啊。”
周澈同情黃巾軍,同情卜己,故此從感情出發想要厚葬他,給他一個身後之榮,荀攸、桓玄對黃巾軍沒有什麼感情,所以從利益出發勸阻他。周澈默然片刻,又低頭看了卜己的遺容多時,說道:“荀、桓二君所言甚是,是我糊塗了。來人,取下他的首級,呈給皇甫將軍。”不忍看卜己死後又被砍下腦袋,他轉身就要離開,聽見典韋問道:“主公,這李復怎麼辦?”
“小人願降!小人願降!”
從周澈來後,李復就沒怎麼敢抬頭,一直老老實實地伏在地上,這會兒見卜己被殺,橫屍當場,他膽顫心驚,唯恐也被殺了,搗頭如蒜,哀聲求降。李復不是太平道信徒,是遊俠出身,沒有堅貞的信仰,在初被俘虜時,他倒也暗自下過決心:“死則死矣!絕不能丟我東郡男兒的臉面。”可真到死亡出現在面前的時候,他的勇氣不翼而飛了。畢竟,“好生惡死”乃是人之常情,更何況先前周澈有勸降卜己的舉動,看起來不像個好殺之人。
周澈頓了頓腳,回頭瞧了眼乞降求饒的李復,想起剛才黃蓋說這李復有些勇力,兼之見他隨行在卜己軍中,想來必是東郡黃巾的一個頭目,心道:“郡北尚有多縣未下,若將此人殺了,恐會激起郡北黃巾的頑抗。”回過身來,問李復,說道,“你果然願降?”
“願降,願降!”
“你在東郡黃巾裡是何職位?”
“小人本非黃巾信徒,是頓丘百姓,卜賊起兵,小人被裹挾入內,因至今日。卜己喜小人頗有勇力,用小人為賊小帥。”
一個黃巾小帥,不用稟告給皇甫嵩,周澈自己就能做主留用,當下說道:“你既不是黃巾信徒,又誠心悔改,那麼倒是可以給你將功補過的機會。”對典韋說道,“老典,就把他補入你的陷陣曲裡吧。”典韋應諾,李復叩頭感謝。
方悅問道:“我等擒獲了近千俘虜,這些俘虜怎麼處置?”
周澈感嘆卜己之死,對剩餘的這些黃巾俘虜無心處置,說道:“選些精壯的補入部中,其餘的送去給皇甫將軍處置。”吩咐完,帶著荀攸、桓玄、徐康等轉回本部軍中。
卜己已死,郡南的戰事告一段落,下邊該怎麼打、該怎麼收復郡北,得等皇甫嵩的將令,倉亭臨著黃河,不是駐兵之所,留下了黃蓋、方悅、典韋選揀、押送俘虜,周澈下令全軍轉向,先去東阿。行軍不過兩三里,前頭有斥候來報:“有一支人馬從東阿來。”東阿是東郡僅有的幾個沒有被黃巾軍佔據的縣城,周澈心道:“此必是東阿令聞我擊卜己,故遣眾來助。”復又前行兩裡,見前頭路上有數百青壯立在道邊。
這些青壯裡邊穿鎧甲的不多,大多布衣草鞋,用的兵器也五花八門,有漢軍制式的環首刀、戈矛長戟,也有民間百姓用的刀劍。兵器雖然不一,但是這數百人的佇列排得甚是整齊。在這支人馬的最前邊站了三個人。
周澈第一眼看到的便是中間之人。第一眼看到這個人,不是因為他站的位置,而是因為他的身高,這個人個子太高了,足有八尺餘,粗略估計,差不多摺合後世的一米九左右,黑衣高冠,腰上插劍,昂然站立。因為他的個子太高了,襯得立在他左右兩邊的那兩個人如同孩童也似。
周澈揮手令部隊停下,叫桓玄暫時代替他指揮,帶著荀攸和親衛催馬過去。對面這三個人也徒步向前。
兩下在官道上合攏,周澈下馬,行禮問道:“敢問足下大名,可是東阿令遣來的麼?”
中間那高個子之人回禮說道:“在下程立,正是奉吾縣縣君之令來助王師破賊,請教足下?”
此時雙方站在一塊兒,周澈才發現跟在程立左右的那兩個人個子其實也不低,各約有七尺餘,只是因為程立太高了,這才顯得他倆矮小。周澈的身高不低,摺合後世大約一米七六、七七這個樣子,但仍需得仰視,才能看到程立的長相。先入眼中的是一部鬍子,黑亮茂密,嘴不大,鼻很高,兩眉如劍,雙眼炯炯有神,觀其相貌,約有三十來歲,正當壯年。
周澈心道:“程立,程立?”他隱約記得這個名字似乎是三國時期一個著名謀士的原名,但一下子想不起來,回答說道:“在下週澈,度遼將軍也。”瞧了瞧程立腰中的佩劍,心道,“我聽說這程立本是東阿名士,因為黃巾之亂,東阿縣丞王度聚眾造反,東阿令逃走,城中無主,他聯合縣中大戶薛氏,奪復東阿,找到縣令,遂共守城。……此人乃是人傑。”絞盡腦汁,扒撿記憶,想要找到此人後來的改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程立“噢”了聲,說道:“原來足下便是周潛龍!久仰君之威名,今天終得一見。”可能是驚詫周澈的年輕,上下打量了周澈幾眼,然後給周澈介紹身邊兩人,這兩人卻都是姓薛,料來應是縣中薛氏的子弟。
要說起來,這個程立的確如周澈的評價,是個“人傑”。王度作亂,縣令逃走,程立和縣中吏民最先也是出城奔逃,逃到縣外的東山,後來因見王度無意守城,在燒燬了倉庫、搶掠過後出到城外,在城西四五里處駐紮,便乃起意奪回縣城,先說服了不捨得拋棄家業的大戶薛氏,接著又用計欺騙不願從他收復城池的吏民,因為畏懼王度兵亂,吏民不肯從他回城,他就對薛氏說:“愚民不可計事。”偷偷派遣了幾個騎士在東山上舉旗,大呼叫道:“賊已至”,然後帶頭下山往城裡奔去,吏民惶恐驚亂之下,奔走隨之,一舉把縣城收復。收復了縣城後,他又找到縣令,共同守城,打退了王度的進攻。
這整個過程看起來很簡單,但要沒有足夠的洞察力和勇氣,換個普通人,別說成功了,恐怕連為之都是不敢為之的。就不說別的,首先,王度的叛軍就在城西幾里外,程立可謂是在叛軍的眼皮子底下奪回了東阿;其次,當時東郡遍地黃巾,在這樣一個大的形勢下,程立卻毫不畏懼,不但不怕東郡黃巾的報復,而且牢牢地守住了縣城。膽、智,缺一不可。
不但有膽,有智,從他對薛氏說的那句話:“愚民不可計事”,也可看出此人的剛傲,並從他用計欺騙百姓回城,也可看出此人狠辣的手段。百姓不是心甘情願跟著他回城的,萬一他失敗了,那這些百姓可以說都是被他騙去送死的。
周澈說道:“程君與薛氏諸君奪回東阿,使東阿得以保全,保全了一縣百姓,功莫大焉。皇甫將軍亦知君名,曾對在下誇讚過君之膽勇智謀。足下今又率眾來助王師,忠義可嘉。”程立望了望周澈後邊的漢兵,八九千漢兵旌旗林立,戰馬嘶鳴,雖然是停駐站立,但自有凜冽的殺氣撲面。他問道:“周君從倉亭來,那卜己定是已然被擒了?”
“皇甫將軍遣我追擊卜己,幸不辱命。”周澈給程立介紹了荀攸。荀攸比周澈出名早,程立卻是早已聞聽過荀攸之名了。荀氏乃天下名族,程立言談之間,非常客氣。說了會兒話,程立說道:“道上非久談之所,不知周君這是要往哪裡去?”
周澈笑道:“皇甫將軍令我殲滅卜己潰軍後,便在此地等待聽令。我正欲往東阿去。”
程立說道:“縣中已備下了勞軍的酒肉,周君,請。”
周澈傳下軍令,數千漢兵起行,程立等在前引路。他騎在馬上,望著前邊程立高大的身材,在一眾青壯的簇擁之中,如鶴立雞群,心中一動,忽然想起了此人後來改的名字:“程立、程立,可不就是程昱麼?”
程昱,字仲德,本名程立,少時常夢上泰山,雙手捧日,因後來被曹操改名為程昱。由他在前邊引路,周澈等率部後從,傍晚時到了東阿城外。
東阿城牆高厚堅固,城外的田裡有些光著上身的農人勞作,通往縣門的路上時有帶劍的行人來往。農人和行人大多是東阿的縣民,見到王師來到,或立於田中觀望,或閃避道邊,見到程立後,這些人都恭敬地行禮,可以看得出來,程立在東阿的民望很高。
只是不知,這民望是他本來就有的,還是因他奪回並守住了東阿而得來的,當然,最大的可能性是兩者兼有。周澈心道:“東郡淪陷大半,唯東阿等寥寥數城不失,待皇甫將軍與我等平定了東郡後,這程立的名望定會再上一個臺階了。”
全郡多半淪陷,沒有失陷的這幾個縣城基本是黃巾兵從頭到尾就沒打下過的,只有東阿是先丟失了後又被程立用計奪回,可謂是一枝獨秀。程立本就是東郡名士,再經此一役,他的膽智謀略將會為更多的人知曉,其名望自然水漲船高了。
看著前頭程立高大的背影,周澈嘆道:“此即所謂時勢造英雄是也。”
東阿令帶著縣中吏員在縣外相迎,薛氏的家長薛房等也隨從迎接。離城五里,周澈停下部隊,令黃蓋、典韋、江偉、何儀等指揮兵卒就地駐紮,帶著荀攸、桓玄、徐康等並及侍衛親兵繼續前行,在縣城外見到了東阿令與薛房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