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迎難而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多謝王相公。我去過紹州,那裡雖然山多,可是水也多,其嶺南其他地方鄙人也聽說過。
那裡水稻採用直播較多,很少進行插秧栽植。用牛耕作也很少,無法實現精耕細作。”武炎之說道。
這裡要介紹一下嶺南的農業發展。與我們現在想象的不同,直至唐代中葉以前,嶺南的農業其實相當落後。
現代農業的發展,之所以全國水平差不多,這是交通發達和資訊發達的原因。
這古代可大不一樣,那時黃河流域有先進的耕作技術,長江流域農業是在魏晉以後,才逐步趕上黃河流域的。
到了唐代中晚期,長江流域的農業技術已經基本達到黃河流域的水平。尤其江南的水稻耕作技術已經達到或者超過河北。
歷史上的曲轅犁,是在唐代中晚期江南農民發明的,以後逐步推廣全國,當然在用了很長的時間,也許一兩百年。
而珠江流域,包括嶺南地區,其農業技術相當落後。基本上以人力耕作為主,粗放式種植。牛耕雖然秦漢時期已經引入嶺南,但是並未推廣開。至少在唐代中之前,先進的農業機具並未嶺南大規模使用。
……
聽罷武炎之的簡單介紹,王方慶說道:“王爺說的這倒是事實。鄙人擔任廣州都督時,雖然做了一些推廣,但是當地人並不太適應。
很多地方還是與以往一樣實行刀耕火種,産量不高。很多地方官員的糧食都難以保證。
不過王爺,鄙人以為,在嶺南推廣農業,恐非派幾名判官就可以成事。必須得廣州都督以及其他容州、桂州、安南、邕州等四位都督配合方可。”
其他幾位宰相聽完,也都認為王方慶說得對。
武炎之微微一笑:“王相公之言很是有理。鄙人的計劃是,先派幾名判官在廣州都督管轄區域進行推廣。
力爭用五到八年的時間,將廣州地區的水稻耕作提升幾個臺階。具體的做法是,先以官家屯田為主,以此來帶動農業使用牛耕的精耕細作技術。
因為單家獨戶的推廣很有難度。要做到先易後難,先平原後山區,先幹流後支流,由廣州地區向內陸地區推廣……”
武炎之把自己的打算詳細說了。
盡管眾人覺得非常困難,不過武炎之既然要做這件事情,當然有好處。
“必要的時候,我會再到嶺南去走一走,親自安排一下。”武炎之最後講道。
……
河南府衙。
武炎之把趙瑜和田瑞二人找來,向他們交代擔任勸農使判官一事。
他二人現在主要整治京兆府、河南府轄區河流之上的碾磑以及辦理水庫、河渠一事。當然,勸農使也有推廣水稻、勸課農桑、括戶、重整租稅、清理田地之類的繁重任務,也要保證桑樹、榆樹一定的種植面積。
趙瑜、田瑞二人是武炎之親自挑選的人,自然是精明非常人。
對於清理碾磑的困難,他們自然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不過既然武炎之決意清理,他們作為屬下就一定要辦成此事。
武炎之把勸農使的職責大致講了,然後又把辦理碾磑原則大略闡述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