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正釗張了張口,在薛文質無聲的注視下卻是一個字都說不出來。

這並非是佟正釗有意阿諛秦王,而是作為現代人的他,從歷史事實出發,竟尋不到任何合適的語句去聲援薛文質。

萬曆二十三年的薊州兵變是何等慘烈?

戚家軍南兵的將士們半年前剛剛為大明遠征歸來,在異國土地上揚名立萬,在戰爭中奮勇當先。

可是,這些軍人,沒有在戰場上死於日軍的槍林彈雨,卻在駐地被自己的長官誘殺。

歷史上明朝前後兩次援徵朝鮮,戚家軍南兵都是給朝鮮軍民最好印象的明朝軍隊。

除了作戰勇敢,還不擾民,軍紀極佳,朝鮮人對吳惟忠所領的南兵,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官方記載的史料中,都是眾口一詞的稱讚。

吳惟忠、駱尚志、王必迪三人被稱為“南兵三營將”,是在入朝明軍中口碑最佳,戰功最為卓著的南兵將領。

但是萬曆朝鮮戰爭的軍隊統帥李如松,在戰後的軍功分配上,明顯偏向北軍,把原來南軍的戰功按到北軍頭上。

比如平壤的“首敘”之功,分明是吳惟忠奮勇先登,結果到了最後,被歸到了北軍將領楊元頭上。

戚家軍在軍功上沒有被公平對待不說,甚至連主將事先許諾的獎賞也不到位,再加上長期被拖欠應得的軍餉,薊鎮三協的南兵自然群情激奮。

結果於萬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薊鎮總兵官王保以補發欠餉為名,將手無寸鐵,沒有攜帶任何武器的三千三百餘名戚家軍南兵騙到演武場誘殺。

在朝鮮戰場上叱吒風雲的抗日英雄,就這麼被集體屠殺於南北黨爭之中,成為了晚明官僚體制下的犧牲品。

而誘殺有功之臣的薊鎮總兵官王保,不但事後沒有被朝廷追究罪責,反而因平定兵變而加官晉爵,甚至替代董一元鎮守遼東,卒於任上,死後贈左都督。

佟正釗是能理解薛文質對戚家軍的感情,以及對大明無比忠誠的信仰的。

但如果有機會改變歷史,哪怕就是那麼一點微小的可能,佟正釗都不忍再讓戚家軍的好漢們,因為本該屬於他們的銀錢,而死於自己人的屠刀之下。

甚至佟正釗在一開始就能如此堅定地幫助薛氏兄妹,就是因為他不忍再看到戚家軍被自己保護過的大明所傷害。

因此此刻佟正釗張著嘴,喉頭卻像是被人鎖住了一般,發出輕微顫抖的“噝噝”聲,似是因尷尬而陡然語塞的樣子。

佟正釗不想為難自己,薛文質自然也不願為難他。

只見薛文質臉色一沉,在佟正釗發表意見之前,就先行對朱誼漶作了一揖,不卑不亢地道,

“王爺沒錯,是小人不知好歹,辜負了王爺的一片美意。”

薛文質說罷便一轉身,全不顧朱誼漶如何錯愕,乾脆利落地昂首離去。

薛為忠阻攔不及,只得對朱誼漶告罪道,

“王爺,文質就是這個性子,您別……”

朱誼漶擺了擺手,道,

“薛承奉去看看他罷。”

薛為忠應了一聲,又看了佟正釗一眼,這才追著薛文質去了。

待薛為忠一走,朱誼漶就轉向佟正釗道,

“你方才怎地不替本王說幾句公道話?”

佟正釗暗歎一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