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藩禁之策(五)(第1/2頁)
章節報錯
佟秉清回道,
“這事兒說到底啊,就是太祖爺心疼兒子。”
“當年咱們大明剛剛建國,這北方邊境到處都是蒙古人啊,太祖爺雖然生了二十六個兒子,但是除了懿文太子之外,其餘二十五個兒子都是十幾歲、或是二十歲出頭就外封離京。”
“尤其咱們大明九大攘夷塞王,譬如咱們秦王祖上二十二歲就藩,已經是太祖爺諸子中就藩年紀最大的了,其他塞王年紀更小,像肅王、寧王、慶王十五歲就藩,代王、遼王十四歲就藩,谷王更是十二歲就藩。”
“你說太祖爺眼瞧著自己兒子,一個個的連成親的年紀都沒到就要離開應天府去守疆做塞王,見天不是風沙就是韃靼,尋常日子見不著爹孃,那能不心疼?”
“太祖爺這一心疼罷,給藩王宗室定歲祿的時候就定得有點兒飄忽,那時雖然有個胡惟庸,但文官和言官還不像現在這樣敢動輒反駁皇帝的意見。”
“再加上太祖爺給兒子們定的親事全是勳貴功臣之女,大家又都覺得蒙古人難對付,所以誰都不敢貿然挑頭說太祖爺定的歲祿數目有問題,就怕因為這個得罪人。”
“結果這個歲祿規定就被寫進《皇明祖訓》裡了,後來太祖爺一駕崩,那白紙黑字的改都不好改啊。”
佟正釗奇道,
“太祖爺到底給藩王歲祿定了哪些規定?為甚麼前頭那些個讓藩王管轄州縣、領兵經商的權力都可以改,唯獨這個歲祿數目卻改不了?”
佟秉元笑道,
“就是因為咱們大明的藩王一步步失去了這麼多權力,所以這個歲祿數目才尤其不能更改。”
“否則一旦有哪個天潢貴胄真的被活活餓死在王府裡了,那才是真叫丟了他們朱家的臉呢。”
佟秉清道,
“其實罷,太祖爺在的時候,已經把歲祿數目改小過兩回了,原來一開始定的還要離譜,據說是親王每年歲祿支米五萬石,郡王六千石,除米之外的錦緞羅絹、夏布冬綿、鹽引茶葉還要統統另算。”
“結果到了洪武二十年就撐不住了,太祖爺重新規定,親王歲祿只有祿米,其餘那些亂七八糟的錦緞茶鹽都不給了。”
“後來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雲南那個麓川國國主思倫發反叛,這個麓川國啊是傣族建的,據說他們傣族人打仗,都是騎著大象、扛著竹筒槍,搞得聲勢還挺浩大,又號稱自己有三十萬大軍,弄得沐英當時還挺重視。”
“所以那次思倫發攻打定邊,太祖爺下詔令四川糧餉供給雲南,雖然沐英當年勝了定邊之戰,但四川這一供給罷,直接導致蜀王停祿五年。”
“那太祖爺一看這每年五萬石肯定不行啊,於是趁洪武二十九年第八次北伐的時候,改成了親王每年祿米一萬石,郡王兩千石,襲封郡王視始封郡王歲祿減半,然後這個規定就一直沿用到了現在。”
佟正釗雖然知道宗祿問題是晚明財政入不出敷的一大原因之一,但他作為一個現代人,對明朝農業的實際生產力卻不甚瞭解,
“所以現在是各地都拿不出這太祖爺規定的一萬石嗎?”
佟秉元笑了起來,
“不是現在,是從太祖爺開始,這親王就藩的這些地方,就根本拿不出那一萬石。”
“你是不知道,洪武二十九年那會兒,太祖爺前腳剛改完這‘一萬石’的數目,戶部第二天就上疏請太祖爺下令支給親王歲祿,結果太祖爺回覆戶部的時候,明令撥給代、肅、慶、遼這邊地五王府的歲祿才堪堪五百石。”
“雖然那會兒是在北伐打蒙古人罷,但這五百石和一萬石之間可差了二十倍呢,你說這‘每年’都差了二十倍,歲歲年年地累積下來,可不就是成千上萬了?”
佟正釗暗自吃了一驚,不由問道,
“可太祖爺當年不也在田上放過牛嗎?難道太祖爺不知道那些藩地每年根本就拿不出一萬石供給親王嗎?”
佟秉清悠悠道,
“太祖爺是在元朝的田上放元朝的牛,自然是隻知道元朝末年甚麼樣兒,不知道咱們大明現在甚麼樣兒了。”
“而且罷,咱們大明開國的功臣勳貴,幾乎全部都是南方人,根本就沒幾個人瞭解咱們北方到底是啥情況,所以甚麼屯田衛所啊,藩王供給啊,修大長城啊,甚麼苦活兒累活兒都捱到咱們北方人頭上。”
“幸虧太祖爺後來開恩設定了‘南北榜’,否則說不定到現在,咱們北方連一個能在朝中說得上話的‘山西幫’都沒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