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新稅法(第1/2頁)
章節報錯
晚上,出外巡視的父親回來了,五原郡現在已經屬於呂家控制,父親對於五原郡的地形和地方上的大小勢力很熟,這段時間五原郡的大小事宜都是父親在管理。
整個五原郡經過統計只有七萬多人,這還是把所有隱匿的人口都算了進去,好幾個縣人口不足五千,人口最多的是呂家堡所在的九原縣,人口高達四萬,佔了整個五原郡的大半。
放眼整個五原郡,真的可以用荒無人煙來形容,同樣地形的中原郡國,人口至少要在五十萬以上。
其實逃亡人數並不多,經過統計,總共才有不到兩萬人逃離北地。
對於現在的五原郡呂布進行了從新劃分,呂家擁有五原郡絕對的統治權,所有的土地都是呂家的,其餘人不允許買賣交換土地。
對於田畝的分配,呂布也有打算,其實王莽的王田制不錯,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並且按照井田制重新分配,這樣就能立即消除西漢末期的土地兼併問題,但這一政令嚴重損害了當時擁戴他上位計程車族地主集團利益,被士族和大地主拋棄的王莽很快就走向了滅亡。
呂布現在沒有那麼多顧慮,在五原境內,誰還敢和呂家對抗?所有人都必須無條件遵守呂家的規定,不然就自己去和鮮卑人談人生。
呂布知道農耕王朝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從來不是天災人禍,不是貪官汙吏,不是皇帝貪圖享樂剝削百姓,亡國之君從來不是歷朝歷代上最差的那一個。
農耕社會最大的問題在於土地慢慢兼併的過程,當到達一個程度的時候,依靠土地生活的百姓會被逼到絕路上,沒有土地他們就失去了活下去的依靠,這時候除了造反,推翻它,沒有任何辦法。
每一個王朝都是土地兼併到板結的程度慢慢走向滅亡,然後被粉碎,再重新分配。
呂布按照戰國時期的授田制,開始分田,為了這事呂布還和張先生和賈詡商量了一整天。
張先生很欣賞呂布的做法,在他看來授田制才能讓普通百姓安居樂業,才算是仁政。
張先生還引用了孟子的話,”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呂布也贊同,正所謂”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
賈詡卻對於怎麼分田有了看法,他主張細分,按照壯丁(十六歲–六十歲)一人五十畝,婦女(十六–六十歲)一人二十畝,孩童和老人一人十畝的口糧田,這樣分發才能最大限度的滿足了人口對於土地耕作的需求。
當適齡少年少女結婚成家之後,再次分下應有的田地,有了孩子之後再給予新生的孩子口糧田,家中有老人也分給相應的口糧田。
人去世之後田地收回,當然戰死沙場會有補貼,田地會延期。意外死亡的,也可以有商榷的餘地。
並且對於收的賦稅也有了不同意見,他建議呂布還是實行十分之三的比例,不能執行十稅其一的王制之法。
呂布眼睛一亮,賈詡果然比他想得周到,如今北地是地廣人稀,大片的土地荒廢著,給成婚的年輕人和新生的孩子分田會起到鼓勵生育的目的。
勾踐為了滅亡吳國,大力鼓勵生育,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
這種做法有些極端,用法律的方式嚴苛的規定,再給予一定的獎勵。
呂布不喜歡單純的法家理念,法家講究一切斷於法。但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以嚴苛律法立國的秦國也亡於他嚴苛的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