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來兩全其美的解決之策?”

李磐苦笑道:“兵精怕重演武夫當國,兵不精則必然要堆數量;數量少了不頂用,數量多了那多募就得多花錢。”

這話說的沒錯,大宋的“三冗”問題,最大頭其實就是“冗兵”。

大宋的財政收入是實物稅與貨幣稅混雜統計的,在如今的仁宗朝,每年財政收入摺合成銅錢大約是5700萬貫到7000萬貫。

其中的80%都要投入到維持上百萬常備軍所需的軍費裡,還要拿出8%來養士大夫,剩下的12%才是其他開支。

所以,大宋很有錢,但也很缺錢。

一旦搞不到足夠的錢,那就無法維持這支吸納了大量不穩定因素的常備軍,那麼不僅邊境不再穩定,整個大宋社會也會隨之變得極度混亂。

所以不管是過去的慶曆新政還是未來的熙寧變法,目的其實說白了就兩個字——搞錢!

陸北顧指著桌上放著的《御夏策》,說道。

“若是按學生這篇《御夏策》裡所規劃,寨堡招募大量土人弓箭手駐守,撤回部分戰力堪憂的禁軍、廂軍,如此一年西北前線可省起碼200萬貫。”

“朝廷不會允許大量招募土人弓箭手的。”

李磐微微蹙眉,有些不耐。

若是陸北顧只有這些想法,那這場談話也沒有必要繼續進行下去了。

但此時陸北顧卻認真分析道:“若是隻招募一半土人弓箭手,是有可能真正實施下去的。”

“是有可能實施,但只招募一半,省出來的100萬貫練不出騎軍。”

李磐拿起茶杯又放下,有些無奈地說道。

“你不知道戰馬市價,一匹吐蕃馬就要5070貫,一匹党項馬更是要100貫以上......更何況養馬也是要花錢的,100萬貫連萬騎規模都維持不了,幾千騎兵於事無補。”

然而就在這時,陸北顧卻忽然說道。

“學生倒是有個辦法能解決這100萬貫的缺口,只是不知該說不該說。”

“但說無妨。”

“不知令君有沒有想過,鹽、糧、錢,這三者其實不是各自獨立的?萬事萬物,皆可聯絡。”

李磐眉頭蹙得更緊了,他有些若有所思,但還是沒想通。

直到陸北顧湊到李磐耳旁細語了一番,李磐聽完後先是一怔,隨後止住了陸北顧的話頭。

“所以,這就是你文中提到‘貨殖斷筋絡’一策,具體的實施辦法?”

“是。”

“你怎麼想出來這麼一個......天馬行空的法子?”

陸北顧坦誠道:“如丁渭故事。”

李磐第一次顯現出焦躁的神情,他站起身來在室內踱步。

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他很清楚,這個辦法與《御夏策》大略而言的內容相比,相當的詳實,是真正可行的計劃。

——這也是《御夏策》中最重要的經濟政策的真正展開。

也正是因為這個辦法太過可行,李磐甚至在某個瞬間,生出了“據為己有”的念頭。

這個念頭不道德,但李磐並非是一個道學君子,一直以來他都很清楚,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就必須要有與之相匹配的權位。

而獲得更高的權位,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得到上官的賞識。

在如今的四川就有一位即將高升的大人物,是一定會賞識陸北顧剛剛提出的辦法......李磐敢肯定。

但“據為己有”這個念頭剛剛升起,便被李磐按了下去。

無關道德,只談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