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的日本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初有政府,但是教化不興,文風不昌,民眾愚昧無知。

絕大多數人無信仰,無知識,剛剛脫離茹毛飲血之狀。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一個關於繁榮大唐的傳說傳入了初代日本文化者的耳朵裡。

寺廟的和尚們在虔誠信仰的支援下漂洋過海前往大唐,他們最初的打算是去朝貢,想讓自己成為得道高僧,讓佛教在倭島上的地位無可撼動。

漂洋過海抵達大唐後,眼前的場景讓倭國的和尚們目瞪口呆。

這裡不僅是他們佛教的精神家園,更是繁榮昌盛的人間仙境。

大唐人民精神文化極度精彩,物質生活極度豐富。

這裡也不單單有佛經教義,還有讓人歎為觀止的詩詞歌賦、亭臺樓閣。

入眼皆是繁花似錦之像。

口口

最開始登陸大唐的倭國僧人們心中充滿了仰慕之情,世界有國如此,相較之下生養他的倭島實在是不堪入目。

但是倭島上的這個民族有著讓人尊敬的韌性。

儘管首先走入大唐的是來尋求佛家典籍的僧人,但是他們在發現兩國的巨大差異之後,潛下心來認真的學習,並透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尋求大唐政府的幫助和支援。看書喇

他們在學習了大唐文化之後,又得到了大量的文化典籍。

第一批學習後的僧人返回倭島之後引起了萬人空巷的震動,民間和政府極度嚮往那個繁榮昌盛的大唐。

隨後官方和民間同時出動,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者。

為了得到教化,讓繁榮昌盛的大唐對自己儘可能的慷慨,倭國政府將本國最為珍貴的東西當做禮物送到了大唐的國都長安,其中以金銀珠寶和女子最多。

透過這樣卑躬屈膝、不講禮義廉恥的方式,大唐開始對倭島開放教化之地,讓他們不受限制地閱讀絕大多數經史子集,接受與大唐人民差不多的教育。

在這兩三百年的時光中,遣唐使者來來往往,終於為蠻荒之地帶來了足夠多的文化典籍和知識,讓他們有了建立自己教化基礎的能力。

而隨後建立完善發展壯大的京都城便是遣唐使者數百年嘔心瀝血的開天闢地之作。

口口五六37四三陸七伍

遣唐使者參照大唐的長安和洛陽,在這片蠻荒之地上建造了一座集政治、經濟、教化於一體的全新城市。

由於對大唐的欽佩和仰慕,遣唐使者最開始的打算是100的複製長安。

但是由於京都地形環境的限制和自身國力的不足,建成後的京都甚至比不上長安的110。

但這對於整個倭國來說這也算得上是開天闢地的大作了,倭島上的人民因此而信心倍增,甚至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化發展潮流。

在隨後的幾百年間,京都一直是倭島的首都。

遣唐使者的繼任者們不斷學習中原的文化典章,消化吸收之後開始以京都為試驗地,走出了一條傳承於大唐卻又風格迥異的道路。

佛教在日本大為昌盛,同時也衍生出了一些專門用於祭祀朝拜,有著較為變態扭曲文化核心的神宮。

在這個時期,園林藝術、宮殿建設、庭院文化等也得到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