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西進!

路上順應著天氣環境,能走則走,不能走則停。

當遇上當頭風或者無風的天氣下,大船自然是走不動的。

不僅不能走,而且還要被河水送著往後退!

這時候,自然就要把船靠岸,候機再發了。

遇上大雨天時,也不好走,這時也要停船躲雨。

尤其是趕上洪澇汛期,滿江黃浪,奔騰翻滾,更加不敢掛帆出行,得乖乖躲在河岸邊歇船。

而且這時一躲還得躲上好幾天,直等到洪澇退下,才能繼續出發的。

不過這些人也無所謂,趁著歇船的時間,沒法航行時,就去陸上多尋食物資源,帶上船來儲備著。

然後等到好天氣時,就盡量多走一些路。

趕上順風好天氣,往往天一亮就出發,然後到了晚上七八點鐘,天色全黑時,才停下來。

這樣一天能走上十三四個時辰。快的時候,能走上三十多公裡路。

反正吃喝拉撒都在船上,在航行中,就把這些生活問題給處理了。除了夜裡休息,根本不用更多靠岸。

這也幸好是趕在夏天時節,能乘著一股東南風,同時是處於長江中下游河段,才能借用著帆力來趕路。

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是必須都要滿足的。

試想一下,要是沒有順風,大船當然無法逆流而上的。

而要不是處於長江中下游這樣的平緩河段,就當是位於漢陽城往上的中游河段,以那種湍急險峻的河道,既便有大風吹著,也是走不了的。

大船連過幾省流域,經安慶,過鄱陽湖,一走就是兩個多月。

這時候,路程已經走了四分之三,眼看不用多日,便可抵達華中的漢陽城地區了。

可是,大船卻在這裡給定住了!

當然不是擱淺。

像竹筏這種幾乎不算水位的載具,無論多淺的河道,都是可以過去的,不存在擱淺的說法。

船不能走,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這一段河道相對狹小了許多,同樣的水流量,經過狹小的河道,自然流速要變得更快。

就因為這樣,三面固定翼,提供的驅動力不夠。

兩力互相抵消,所以就停在這裡完全不能動了。

十多個人,拿著竹竿木槳劃了一陣,但那點微末人力,當然也沒有什麼效果。

女人們一個個垂頭喪氣的:“怎麼辦,大船過不了這坎,那就無法繼續前進,難不成我們從此要上岸步行了?”

餘樂呵呵一笑:“不用著急,我還有後招呢!”

說著,就回了貨艙裡,取出那一大捆麻繩。

“古代人溯江行船,遇到這種情況,沒有現代的大功率機械輪船,知道人家是怎麼解決的嗎?”

“怎麼解決,難道用繩子拉?”

“對!就是用人力來拉。拉船的那些人,就叫纖夫!”

餘樂給這些一臉懵懂的女人,解釋了一遍,然後立即就行動起來。

先是把船駛回岸裡去,靠著海岸邊走。

方便接下來的拉船行動。

然後就安排起來。

“李哥,你就留在船上吧!負責掌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