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喬說的話是問句,她眼裡的光卻明明白白地寫著:兩代人的矛盾能為了孩子們消除。

都說孩子是明天,是希望。如果說有代溝的前後兩代人能為了一件事而和解,那就最為了自己共同的後代。

一加一不等於二,一個人自學和兩個人一起學習能吸收的知識是不同的。建一個圖書館在四季小區內,不但能杜絕忙碌的父母把孩子交到不可靠的託管手上,也能讓成天悶在家裡的孩子們有更多交流的地方。週六日學生們有地方一起學習,不用去擠什麼金拱門、開封菜。寒暑假裡不回家的大學生們也能有地方打發時間。

一旦圖書館成了四季小區的風向標,四季小區就不止是單純的“學區房”,而會一躍晉升為文化社群。

孟母三遷的故事誰人不知誰人不曉?古時候一個地方的書院影響力大,書院周邊都會浸潤著才學的墨香氣息。

如果運營得當,四季小區將會作為一個中心,吸引更多的好學校前來進駐,而為了能離“文明”、“文化”更近一些,無數父母會帶著她們的孩子湧入四季小區。

趙主任心中興奮,立刻回頭看了一眼高院長。他不看還好,一看就發覺高院長不住點頭,興致竟比他還高上兩分。

高院長自家就有四季小區的房産,只是那房産閑置多時,家裡又不肯低價賣出、隨意租人,所以空了很久,最後成了高家老二養狗的地方。

“根據四季小區的地形,我和團隊進行了初步設計。我們認為能將合併後的土地用於農業種植。”

噗——

一個職務比較低的年輕領導差點兒把嘴裡的茶噴出來。這好像都8102年了吧?農業種植?在小區裡??這是要演《歸園田居》啊?

喬喬一眼就看出這敬陪末座的年輕領導的想法,她也不慌。

侍弄泥地為現代人、特別是城裡人所不屑……這種想法是謬誤。越是文化人、越是德高望重的文化人,越發嚮往那種採菊東籬下的雅趣。但是注意,文化人只是嚮往雅趣野趣,並不是說他們真的就喜歡去農村種地。

務農和釣魚、下廚一樣對於文化人來說只是調劑忙碌乏味生活的休閑之一。

沒時間也沒心情釣魚,以前特別怕做飯,為了逃避做飯能在外面吃就在外面吃的喬喬也從未想過自己要雙手染泥的去刨地。

可是看到沈蒼在菜地裡澆水的模樣,她的腳就不由自主地帶領她離開了溫暖的房間,來到外面呼吸新鮮的空氣。

在強行“幫”沈蒼除了幾次菜地裡的草之後,喬喬發覺菜地還真他姥姥的是個消除壓力的好地方。

水,泥土,草木,每一種東西都有它特有的氣息。

蒼藍的天,天邊的雲,雲下綠油油的小苗,帶著嫩黃色的莖葉。每一種存在無論有無生命都有它自己的色彩。

勞作時汗水往下淌,會把頭發糊在臉上,還會迷住眼睛。可是當你結束了勞作,對著自己的成果就能感覺到一種酣暢淋漓。

那種感覺就像是狂跑了十公裡,終於抵達了終點的滿足。又像是遊了五公裡,終於爬上岸時的慶幸。也像是做成了一件能夠自我肯定的偉業,渾身都是成就感。

掐一小捧嫩瓜尖回來,晚上吃沈蒼做的熗炒瓜尖,那種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想到附近的孩子們因為好奇一個個地睜著大眼睛拽著大人往自家花園繞,還有特別調皮的熊孩子進來踩壞了爬藤架,給沈蒼心疼得嘴唇直抖,喬喬感覺自己心中有個很柔軟的地方被開啟了。

“我們總喜歡給孩子講我們小時候的見聞,孩子們卻好像不敢興趣。其實不是的,他們只是因為明白我們口中說的東西他們沒有辦法實際經歷,所以才會不感興趣。”

“也不是遊戲、手機、遊戲機害得孩子們與我們有所隔閡,更不是遊戲把孩子們的魂兒都吸走了。”

“是我們不能給予孩子們有趣的事物,不能帶著孩子們去接觸有趣的世界,所以他們才透過螢幕去接觸外面的世界。”

“試想,如果孩子們能夠見到真正的螢火蟲,他們還會盯著螢幕裡的螢火蟲看嗎?如果孩子們能像我們小時候那樣上躥下跳地採花摘果,他們還會連街邊的一串紅、迎春花都認不出來嗎?”

喬喬的話逗笑了領導們。領導們大多都有孫子孫女了,沒有孫子孫女的趙主任也是有女兒的人。

想起小時候潑猴兒一樣的自己,還有自己成天對孩子們長籲短嘆地:“你們就會玩遊戲,哪裡像我們小時候,日子過得艱苦極了,每天天不亮就要去種地採豬草喂雞……你看你們那麼軟弱,你們這一代年紀小小就不成器,唉!都是這精神鴉片害人吶!”

“我們團隊研究過國外一些值得學習的教育方式。各位領導請看資料第三十五頁。”

“日本有林間學校,米國有童子軍,還有許多國家都有的夏利營。先進國家都主張孩子們親自去感受自然,在自然中學習。近幾年日本還興起了‘農業體驗’。”

“這種農業體驗由學校組織到以務農為主的農村去體驗農業,但由於路途耗時長、體驗過程中因為人手不足有不安全的部分,所以並不被看好。然而這種農業體驗的成果卻很可觀。”

“所以不少農村也在發展吸引遊客的農業體驗、林業體驗,比如‘草莓狩’、‘葡萄狩’。去年南雲市郊區也有農家樂提供桃子想摘多少摘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的活動。這些活動本質上大致是相同的。”

“試想如果這些要到城郊、要到鄉下才能做的事就在城市之中,孩子們不用跑很遠的路就能與大人們一起體驗農林的樂趣,大人們不必刻意請至少一天的假舟車勞頓地和孩子們一起去體驗農林生活……週六日、晚飯後、節假日的一個上午,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大人都能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