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廬江郡以後,劉曄就主動請命去天柱山說降陳策、梅成、雷緒等山賊,然後又有蔣幹提出來隨行,鄭寶、許乾、張多聞知以後,也請命隨行護衛劉曄和蔣幹。

劉寵想一想也就答應了,畢竟劉曄給他提出來的平定江南的方略是很有道理的,此前賈詡、程昱、荀攸,包括自己在內,都是側重在軍事上考慮如何平定江南。而劉曄無疑給他開啟了一扇不一樣的窗,讓他更加清楚地看清了淮揚。原來平定江南軍事反倒其次,首當其衝的是大軍所到之處如何平定賊匪,收取江東萬民之心。

那麼要按劉曄說的辦下去,就要當先收服各地的賊匪。如今九江的宗賊因為有劉曄,所以舉眾歸降了,歸降以後也得到了妥當的安置。如此一來,九江算是平定了。當然還有屯駐在歷陽的吳景和孫賁,不過這就要看程昱的東路人馬了,想來一場大戰是少不了的。

至於廬江,其中勢力最大的賊匪,就是盤踞在天柱山一帶的陳策、梅成、雷緒等人,不過廬江的情況比九江更加複雜。

天柱山位於潛縣,沘水和洩水在博安合流以後,就一路往西南流經潛縣。可以說潛縣得天獨厚的山水形勝,以天柱山之險,沘、洩兩水之利,在此亂世自然引來了不少百姓爭相避難,然後逐漸形成了有賊寇之稱的地方勢力。而其中勢大力強者,就成了這種勢力的頭目、首領,他們操練兵馬,打造兵器,收取稅賦,大者形同州郡,小者也非一縣可比。

而廬江除了潛縣的天柱山以外,廬江以西更有地連荊、豫的大別山,所以廬江的形勢比九江更加複雜。

也不知道劉曄前往天柱山能不能說動陳策、梅成、雷緒等人,要是不能說降的話,想打下天柱山只怕不是那麼容易。

但是此時劉寵也不可能發兵往天柱山,只能等到劉曄傳來結果再說。

他眼下最主要的是儘快統領大軍趕往廬江郡治舒縣——因為袁胤傳來了訊息,劉勳開城投降了!

……

劉勳能開城投降,讓劉寵既驚喜又意外。

畢竟劉勳與他說是有血海深仇也不為過,劉勳的兩個兄弟、一個侄兒,都前後死在豫州將領的手上,按理說劉勳應該和他拼命才對。在崇尚復仇和氣節的大漢,劉寵想破腦袋也想不通,劉勳為什麼會放下血仇向他投降?

而且劉勳在江淮的勢力強盛,就連孫策都有些懼怕他。要不然孫策渡江也不可能只取豫章,而置廬江於不顧,否則孫策的後背也不可能露出來。

要是孫策能在攻取豫章以後渡江北上攻取廬江,封鎖後路,劉寵也只能從正面和孫策決戰。說到底,還是因為劉勳的實力讓孫策覺得沒有勝算,亦或是即便是打敗劉勳也會落到個兩敗俱傷。所以孫策才避而遠之,直接先取江東。

而劉寵能想到的唯一解釋,就是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袁胤。

畢竟劉勳是袁術的部將。雖然袁術已死,但其子尚在,袁胤、袁耀此次都隨駕南征,雖說袁耀是如今袁氏的話事人,但無疑袁胤是在行使袁耀的權力。有袁家人出面,如果袁胤是發自內心想說動劉勳歸降的話,那麼劉勳不可能不考慮袁家人的態度。

畢竟歷史上袁術敗亡以後,袁胤就帶著袁術的殘部和靈柩、家眷去投奔劉勳,而劉勳也接納了袁胤,可見劉勳對袁氏還是忠心耿耿的。要不是後來中了孫策的奸計,劉勳也不可能去投奔曹操。

廬江,舒城。

袁胤與劉勳並肩而立,在等著劉寵和天子的車駕。

對於劉勳來說,做出這個決定的艱難是可想而知的。不過這又能如何,劉氏一門的男子,如今就剩他一個人了,而他下面還沒有一個子嗣。若是與劉寵抗衡,勝敗姑且不論,萬一有個好歹,那劉氏的香火就會斷送在他的手上。所以對於劉勳來說,為了劉家的延續,他不得不慎重考慮。畢竟豫州的兵鋒他是領教過的,雖然他在淮南說是稱霸一方也不為過,但與劉寵相比,無異於是螢火與皓月爭輝。

再說有袁胤親自出面,他作為袁家的故吏,深受袁氏之恩,如今袁氏少主連同袁門上下都遷到了許都居住,雖然性命看似無虞,但也不能說安如泰山。萬一丞相找個理由問袁家舊罪,袁氏一門或許就會不復存在。

只有袁氏在丞相手上的分量越來越重,作用越來越大,丞相才會重用袁氏,才會放過袁家上下。畢竟獻女聯姻只能保袁家一時,保不住一世。要想重振袁氏,只有成為丞相手下的重臣。

而此次南征,將是袁家崛起的良機。

這些道理都不消袁胤細說,袁胤只要點到,劉勳又何嘗不明白。

但在恩仇之間,要做出選擇是何等艱難。不過劉勳還不算糊塗透頂,他自己知道斤兩,成功復仇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有可能賠上劉氏滿門,若劉家在他這裡斷了香火,那是大不孝。而且置袁氏恩德於不顧,那也是不忠不義。

所以劉勳接納了袁胤的說辭,決意開城投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