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伐袁之戰,我軍談不上損失,反倒是實力有所增長……”

劉寵召集眾文武大臣商議公孫瓚和劉繇的求援事宜,卻不知道荀彧為什麼一開口就有點顧左右而言他的意思,劉寵也想聽聽看荀彧究竟想說什麼。

“以主公今日之實力,只需謀劃得當,掃滅曹操、呂布,一統中原指日可待。再說以我豫州府庫之錢糧,完全可以支撐主公一統中原。不過主公若是應公孫瓚、劉繇之請,分兵南北,兩處戰場消耗下來,只恐將我豫州之積攢耗費一空,以致主公錯失一統中原之良機。”

“令君之言極是。眼下兗州曹操正是力弱之時,新近又聞曹操置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掘墳盜墓,掠取財寶,以為軍資,所過隳突,無骸不露。曹操如此喪盡天良,主公正好以大義討之。主公兵鋒所向,兗州之民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至於徐州呂布,巧取豪奪,雖得徐州,然人心未定,以主公之威名,于徐州之恩德,收取徐州亦非難事。”

“主公,分兵南北,於主公一統天下實無益處。河北袁紹,兵多將廣,糧如山積,如今袁術已亡,其人若合袁氏之力,其勢只會更強。便是主公揮兵河北,能救出公孫瓚,只怕免不了與袁紹兩敗俱傷,如此不智之事,非主公當為。”

“再說揚州劉繇,其人藻厲名行,好尚臧否,至於擾攘之時,據萬里之土,非其所長。主公便是救之一時,亦早晚為他人所滅。故此主公揮兵江南,於大業毫無益處。”

“令君之言,在下附議,望主公先據中原,再滅袁紹,一統天下。”

對於董昭的態度,劉寵還是很詫異。董昭和荀彧二人的意見很少能達成一致,居然這兩個頂尖的謀士都反對自己救援劉繇、公孫瓚,一致建議自己先滅曹操、呂布,而且還給出了足夠的理由,這不禁也讓劉寵陷入了深思。

畢竟袁紹在河北實力雄厚,公孫瓚自己作死,就算是救他,也少不了和袁紹發生大戰,到時損失是在所難免的,即便是救了公孫瓚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而且現在討伐曹操的藉口正好,原本就是計劃把曹操放了之後,再找理由出兵滅掉他,眼下不正是討伐他的良機嗎?

還有呂布……

總之,荀彧、董昭的話好像很有道理。

那麼,是不是該聽這兩個謀士的意見呢?

“文若、公仁之言雖不無道理,可公孫瓚、劉繇與本相之交情,本相豈可坐視不理。若是不出兵相救,豈不是坐失人望?”

劉寵這話不假,劉繇還好說,但是公孫瓚要完全見死不救的話,劉寵的良心還真有點過不去。而且劉繇那邊還有個太史慈,要是自己不管劉繇的死活,那太史慈會不會以為自己無情無義?然後就向歷史上那樣投效孫策?

這樣豈不是錯失一員大將,劉寵心裡可捨不得。

“這……”,劉寵的問題倒是把荀彧、董昭給問住了,二人都是一愣。

“主公,在下有上中下三策可解主公之憂。”

不說劉寵,就是荀彧、董昭等人聽到這句話,也都轉頭望去,一時間在場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個說上中下三策的人。

劉寵目光所向,見說話的正是程昱,於是劉寵一副饒有興致的樣子望著程昱,道:“仲得快講……”

從劉寵的樣子不難看出來,要說這個問題不棘手是假的,就連荀彧、董昭都愣住了,當然就連賈詡都閉口不言,呃,這個傢伙可以自動忽略,每次議事他都在睡覺,劉寵覺得可以放棄他了……,那麼如此棘手的問題,程昱居然開口就有上中下三策,這能不叫人詫異嗎?

卻聽程昱說道:“主公,昱之上策正如文若、公仁所言,主公可先據中原,再滅袁紹,然後一統天下。”

劉寵心中又是一愣,荀彧、董昭聽了倒是帶著微笑連連點頭。

看到劉寵的眼神,程昱又接著說道:“昱之中策……,主公既恐傷與友人之情義,失卻天下人望,主公不如舉兵南向,先救劉繇,再出一支偏師,襲擾袁紹之後,以為公孫瓚應援。如此則南北兼顧,至於能否救得了二人,就看天意是否容二人活命了。”

程昱這中策的意思不難明白,就是說既然主公要救,要就救唄,不過意思意思就可以了,千萬別當真……

劉寵點了點頭,又問道:“敢問下策又如何?”

程昱答道:“下策便是主公分兵南北,救公孫瓚與劉繇,再揮師兗、徐,滅曹操、呂布。如此則二者兼顧,主公既可一統中原,又不失天下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