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繇的這位使者見到劉寵很激動,剛進門還離得老遠,這位使者就拱手疾步而來,拜倒在劉寵面前,道:“外臣太史慈拜見丞相。”

劉寵見了這位使者,面上有激動,心裡也有惋惜。

能不激動嗎?這可是太史慈啊。

雖然如今的劉寵見到的名將謀士已經不少了,但與太史慈可以說是很早就有淵源的。畢竟劉寵擔任過東萊太守,而太史慈老家正是東萊。

那時候劉寵在東萊任太守,太史慈還很小,但東萊飽受海嘯、瘟疫、冰災之虐,要不是劉寵組織得力,太史慈一家能有幾人活下來也還要兩說。所以對於太史慈乃至整個東萊萬民來講,劉寵對他們是有活命之恩。

後來太史慈長大也在東萊從軍,但那時劉寵已經離開了東萊。

太史慈在鍾繇帳下大戰過青州黃巾,北海孔融被青州黃巾圍困,派出使者向四方求援。鍾繇為了不使黃巾竄入東萊,除了加強邊界的兵備,也發兵救援北海,其中就有太史慈。可以說太史慈在討伐北海黃巾的戰場上很活躍,逐漸嶄露頭角以後也得到了鍾繇的重用。

不過後來劉繇出仕,到揚州做了刺史,太史慈也應劉繇書信之邀去了江東。

本來太史慈是不願前往江東的,但奈何有其母之命,言劉氏於太史家有厚恩,若非當年有劉繇命人將死於災害的太史慈之父斂葬了,只怕其父只能暴屍荒野,要不然也是連一口下葬的薄棺都沒有。所以其母告誡太史慈要向劉繇報恩,因此太史慈才去了揚州。

後來劉寵知道鍾繇帳下有個叫太史慈的,本來想把人調到豫州聽用,沒想到鍾繇回書說人已經不辭而別,又從其母口中得知去了揚州。

劉寵只好作罷,但也為此深感惋惜。

所以此時見到太史慈,劉寵又如何不激動。這可是一位在射術上能與黃忠比肩的猛將,若能收下來,那帳下豈不是又添一位名將。對於名將、謀士、美人的收集愛好者,又如何肯輕易放過像太史慈這樣的人物。

……

劉寵對太史慈的態度,明顯比對公孫續好了很多倍。

劉寵起身走了下來,親自把臂扶起了太史慈,說道:“子義太史慈字)不必多禮,子義遠來辛苦,在許都這兩日可還習慣?飲食,起居……,可還有什麼需要?”

太史慈不曾想到,堂堂丞相竟然會關心自己這個在劉繇帳下不受重用的小將,太史慈想不受寵若驚都難。

不過心說丞相問我這些做甚,我太史慈是為何而來……,對了,是替劉繇來許都請求援兵的,而且還是自己主動拍著胸脯,死皮賴臉在劉繇面前說自己肯定能到許都搬來救兵的,要不然劉繇也不可能給自己這次表現的機會。

“多謝丞相關心。慈此番前來,實是受我主劉繇之命,請丞相發兵相助。我主劉繇乃是朝廷欽封刺史,今有孫策與其舅丹陽太守吳景合兵,無故攻打我主,接連幾戰,我主皆為孫策所敗。”

“丞相與我主乃是故交,東萊太史一家也多蒙丞相之恩,還望丞相念此一節,能出兵救我主於危難。”

至於太史慈的來意和揚州的變故,劉寵早就從暗衛送來的情報上知悉了,但沒想到太史慈還是說的簡明扼要,顯然以他的口才是不適合做一個說客的。

也不知道是誰給他的勇氣,竟敢在劉瑤面前拍著胸脯保證,一定能從許都搬去救兵。

要說孫策與周瑜這對攪動江東風雲的義兄弟,自突出荊州以後,並沒有一路順江東下,去依附其舅丹陽太守吳景,而是先在柴桑口登陸,旬日之間橫掃了整個豫章郡。然後孫策與周瑜以豫章郡為根基,集結大軍分水路並進攻略丹陽,丹陽群賊無人敢當孫氏兵鋒,很快孫策就與吳景、孫賁在丹陽合兵。

據豫章、丹陽二郡之地,孫策、周瑜雄心勃勃要一統江東,然後就與劉繇開戰。按照周瑜的謀劃,只要能先敗劉繇這個江東名義上的揚州刺史,那麼就可以從劉繇手上搶來揚州刺史的符印,然後就以此大義號令江東群雄,若有人不服,到時再舉兵征討,那也就名正言順了。

而劉繇自然不可能輕易服軟,雖然江東六郡之地諸侯林立,賊寇遍地,但好歹他才是朝廷冊封的揚州刺史,不管手上的地盤和兵馬有多少,孫策這個外敵要奪取揚州,他自然要把孫策驅逐出去。但劉繇怎麼是孫策的對手,幾戰下來,劉繇是連戰連敗。

到後來,太史慈才主動請纓要往許都搬取救兵。

要說太史慈這個人,劉繇是打心底不喜的,但奈何這個人手上還有點武勇,關鍵時刻還是能頂點用,但他劉繇是什麼人,軍中大事哪能容一介武夫置喙。不過在對太史慈一通訓斥之後,也隱約覺得太史慈的話有些道理。

當今丞相的威名,天下誰人不知。而且自己與丞相在東萊就交情深厚,當此危難之時,丞相哪有不相助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