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殺與不殺(第1/2頁)
章節報錯
許都,丞相府。
眾謀士大將圍繞是否誅殺曹操、劉備產生了分歧。
“曹操、劉備,二人皆有英雄之名,此次又應主公之召戮力伐袁,其前罪已懲,兗州四城已歸主公,徐州十萬石糧草亦已送達,再說決戰之後曹操、劉備實力大損,如今曹操部下兵不過萬,劉備眾不過千,若主公此時殺二人,只怕有傷主公之名。”
“天下皆知主公心懷英雄,總覽豪傑,若世人得知曹操、劉備戮力王室而被誅,傾盡全力而受戮,還有哪路諸侯敢為主公效力,還有哪些智慧之士敢爭相來投。如此殺二人而失天下人心之事,智者不為也。主公英明睿智,又如何會行此不智之事。”
總之荀彧說這麼多,無非就是勸劉寵不要殺曹操和劉備。
劉寵皺著眉頭,又聽已調入朝廷和丞相府的“諫議大夫”程昱說道:“令君此言差矣。曹操、劉備乃一龍一虎,主公殺之,只損一時之名,若就此縱敵,只恐留萬世之患。孰輕孰重,望令君思之。”
“不然。曹軍五萬精壯幾近損失殆盡,經此一役,兗州元氣大傷,縱使曹操歸兗州,不經十年休養,難復往日舊觀。再以劉備而論,其兵雖少,然其力本就孱弱,自此以後,劉備能否坐穩徐州還要兩說。即便放任劉備歸徐,其人早晚為徐州豪強、呂布等人所逐,一個喪家之犬,又如何能與主公並論。”
“方今正是龍游淺灘、猛虎折去爪牙,又何須於此時除之以汙主公之名。如今主公名望日盛,徐、兗二州早晚必歸主公所有,主公又何須急於一時。”
“令君之言謬矣。若要除此二人,又何須損主公之名。在下倒有一計,既可除此二人,又可保主公之望……”
董昭的話還沒說話,荀彧就擺擺手,打斷了他的話,說道:“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公仁自以為行事天衣無縫……”
“……”
“……”
劉寵扶額,眉頭越皺越緊,聽著眾謀士爭論不休,越到後來,就連武將都參與進去了。
丞相府的議政堂一時間都變成了菜市場,丞相府主記室顧雍在一旁做“會議紀要”索性把筆都擱了下來,待聽到一些關鍵處,再提筆寫上幾句。
對於殺不殺曹操和劉備,劉寵也是很傷腦筋。
按說他很清楚曹操、劉備是什麼樣的人,殺了才能去除將來之患。但劉寵每每想起與袁術的那場決戰,那些戰死的兗、徐兩州的數萬將士就出現在他的腦海,還有那一個個死裡逃生的曹軍大將,還有趴在馬背上被劉備救回來的關羽……
自劉寵去了南陽,曹操、劉備都在襄城休養,雖然豫州的醫療已經是大漢頂尖的存在了,有“外科聖手”華佗親自主持救治傷兵,但曹操、劉備營中的傷兵還是死了不少,雖然荀彧說“曹操部下兵不過萬,劉備眾不過千”的話有些誇張,但二人損失確實慘重。
即便是班師回朝,途經襄城召曹操、劉備一同回許都的時候,劉寵再見到二人,曹操、劉備好似都滄桑了許多,兩個人都眼窩深陷,眉頭緊鎖……哪裡還有半分梟雄的風采。
劉寵還記得曹操和劉備對他說的話:
“老弟,這些為國戰死的將士,不說得到朝廷的封賞,還望老弟讓曹操護送他們的骨灰、靈柩回鄉安葬……,這些將士雖戰死沙場,但我曹操也願他們能魂歸故里。”
“丞相,我劉備愧對徐州父老……,徐州父老將子弟父兄交到劉備的手裡,我劉備卻不能把他們一個個都活生生的帶回去,但也當把骨灰和靈柩送回徐州……,丞相,嗚嗚……”
“……”
“……”
劉寵知道,曹操還有些話沒說。
曹操要是回到兗州,只怕兗州八郡之地,十室之內,必有一戶舉喪。兗州本就地狹民寡,曹操前後能調集近五萬大軍入豫州,不論他是出於何種目的,但這五萬大軍都投入了與袁術決戰的戰場,可以說經此一役,兗州八郡隨處可見白幡縞素。
再加上曹操要發放的撫卹,只怕真如荀彧所說,沒有十年休養生息,曹操勢力難復往日舊觀。
劉寵也知道,劉備還有些話沒說。
那一戰,關羽身負重傷,雖經過華佗的救治,但往後還能不能上戰場還要兩說,劉備為此不免也有些心灰意冷。更主要的是他與關羽、張飛三人義同生死,要關羽真有個好歹,總要讓三弟見雲長最後一面。就算關羽救治過來,不經年往月好生將養,只怕往後關羽真難再上戰場,由此也算折了劉備一臂。
正如荀彧所說,即便是放劉備回到徐州,以如今的劉備只怕真坐不穩徐州。一旦劉備被徐州豪強或呂布驅逐,到時再設計殺之,也是為時不晚。
這樣既可以除掉劉備,也不用留下汙名,確實可以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