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符節哀,如今三軍生死繫於伯符一身,先主公新亡,將士不知行止,伯符若不趁早拿出個主意,只怕人心就要亂了……,伯符若不早做決斷,只怕劉表反應過來,要與蔡瑁、黃祖將我等合圍於此。”

孫策一身縞素,守著孫堅的遺體悲痛不已。

周瑜在一旁連勸不止,只好把自己的顧慮告訴了孫策,並勸孫策迅速率眾退出襄陽。

畢竟眼下說是陷入了絕境也不為過,先主公孫堅戰死了,軍中人心惶惶不說,正如他對孫策說的,蔡瑁、黃祖很快就有可能把他們合圍了。

一旦如此,憑孫策接過來的孫堅兵馬,想要突圍而出,必定會損失慘重。

所以眼下務必要勸孫策趕緊撤兵。雖然現在他們四周已有劉表的得勝之兵,在逐漸形成合圍之勢。但圍困尚未合攏,現在突圍將是最好的時機。

“公瑾,我要為父報仇,你助我。”

雖然孫策總算說了一句話,但這句從孫策牙關裡吐出來的話,讓周瑜很為難,憑孫策現在的實力,又如何能報得了父仇?!

“伯符,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先主公創業艱難,如今把基業交到伯符手上,伯符不能因一時仇恨,而葬送孫氏大業!”

“不報父仇,我孫策豈能稱孝,不孝之子又如何統領先父舊部?”

孫策對戰場有天生的嗅覺和狂熱,周瑜說的局面他又何嘗不瞭解。要是換做以前,孫策與這位很有默契的結義兄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但時移世易,他現在是孫氏之主,要站在主公的位置上考慮問題。

孫策這話一說完,周瑜就明白了。

的確,若是孫策不報父仇而倉皇退走,他身為主公的名望肯定會受到影響。一個不孝之子,值得將士追隨嗎?

孫策遇事,多找他這個結義兄弟商議,周瑜也知道孫策對他多有倚重。在這種局面下,他作為孫策的智囊,自然要為孫策化解眼下的局面,如何儘快突圍,又不使孫策的名聲受損?這就要他動動腦子了。

……

周瑜給孫策的建議很簡單:“伯符可召眾將前來,看眾將之意如何。”

於是,很快孫靜、孫河這些孫氏親族將領,程普、韓當、祖茂、朱治、黃蓋這些親信大將,還有周朝、郭石、陳毖這些孫堅在征討荊南四郡時收的賊軍降將,就連謀士桓階等人也出現在了孫策的面前。

周瑜把突圍與報仇的事告訴了眾人,然後問道:“不知諸公意下如何?依周瑜之見,此時當儘早突圍而去。若伯符不能保住孫氏基業,此為人子之大不孝。望諸公莫忘先主公託孤之言,念先主公創業之艱,保住孫氏之基業。”

雖然程普等人對這個一向意氣風發的英俊青年頗有微詞,畢竟一個自詡為風流倜儻、撫琴弄簫的“雅士”,又如何能與他們這些軍中的大老粗為伍。

但此時再聽這個風流雅士之言,程普等人不得不承認他的話是對的。

雖然他們這些大將也很想為孫堅報仇,但是他們要是一味支援孫策在此時復仇,那麼正如周瑜所說,先主公創下的基業真有可能葬送於此。

程普等人給了孫靜一個眼色,然後孫靜就站了出來,對孫策說道:“伯符,文臺戰死,我心甚痛。可伯符莫要忘了,我孫氏今日能從一介寒門成為侯爵勳貴之家,能擁眾坐守一方,全是靠文臺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

“如今天下大亂,文臺心存大志,奈何天不讓英雄長命。如今伯符繼文臺遺業,承文臺遺志方為至孝,保住孫氏基業才是至孝……,望伯符早做決斷,率領將士早日突圍。”

對於叔父孫靜,孫策向來是很尊重的。孫靜身為孫策的長輩,又有多年輔弼孫堅之功。

所以孫策對這位叔父的話還是很重視的,不過孫策還是把心裡的話說了出來:“叔父之言甚善,然孫策不報父仇,又如何堪為人子?一個不孝之子,又如何值得將士追隨。”

“主公多慮了。主公忍一時之仇,做至孝之人,將士們又如何不懂主公之孝。主公儘可放心,若將士有議論,末將自當替主公安撫。”

有程普出來表態,韓當、朱治等人也接連表態,一個個都勸孫策趁早突圍南歸。

見眾將之言一致,孫策的眉頭微不可查地動了動,不過孫策這一閃而逝的情緒卻被周瑜捕捉到了,然後孫策又朝周瑜輕輕地點了一下頭,再朝程普等人說道:“既如此,那便依諸公所言,即日突圍南……”

“且慢。”卻見周瑜一把打斷了孫策的話,說道:“伯符,只怕荊南是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