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傕、郭汜和樊稠、張濟入主長安之後,各個加官進爵,然後張濟出屯弘農,李傕、郭汜、樊稠把持朝政。而在長安之役建立大功的賈詡也被李傕、郭汜等人上表封侯,不過被賈詡拒絕了,然後又表賈詡為尚書僕射,還是被賈詡拒絕了。最後賈詡只做了主管典選的尚書,賈詡上任以後,為皇帝選拔了不少忠臣義士。

要說賈詡勸李傕、郭汜等人進攻長安也是不得已,畢竟他也是涼州人,而依照王允的行事,王允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涼州人的,更不會管他賈詡有什麼苦衷。所以賈詡知道一旦落入王允手上,就只有死路一條,逼不得已之下,賈詡才說動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反攻長安。

此舉也純粹是為了自保。再說賈詡投入董卓的陣營也本就是逼不得已。賈詡雖有良平之才,但也存了坐視風雲以待明主之心,要不然他早年在劉寵的殷切之下就投效了。可後來董卓主政,賈詡也如蔡邕、荀爽一般,被董卓強行徵辟到了洛陽。

賈詡這才上了董卓的賊船。要說賊船好上可不好下啊,這不就是嗎?雖然董卓死了,但董卓船上的人一個不好,全都會覆滅,而且恰巧遇到一個有心覆滅董卓集團的王允,所以賈詡才逼不得已啊。

李傕、郭汜、樊稠三人把持朝政之後,按照慣例就派出了朝廷重臣出使山東,以撫慰山東諸侯,同時也以朝廷的名義調停各方戰事。

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幽州的劉虞和公孫瓚,畢竟二人打口水仗的奏表最後還是出現在了長安朝廷,所以李、郭、樊也就派了使者前往幽州。

這個使者名叫段訓,本來段訓來到幽州的本意,是要按照朝廷旨意加封劉虞,在增加劉虞封邑的同時,讓劉虞掌管六州事務。

哪知段訓抵達幽州之後,劉虞已被公孫瓚所擒。而且公孫瓚還振振有詞地告訴段訓,說他之所以討伐劉虞,是因為劉虞暗中與袁紹串通,有自立稱帝之心,而且還將袁紹如何奏請劉虞稱帝的事說的有鼻子有眼的,這讓段訓也不得不信。

可這還沒完,公孫瓚要段訓以天子的名義論劉虞謀逆之罪,然後將劉虞及其家小盡皆處死。要說關東的紛爭段訓還是知道一些的,所謂成王敗寇這在情理之中,可公孫瓚要借他的手殺掉劉虞,這就讓段訓有意見了。

他段訓又不傻,自進入幽州之後,就得知坊間流傳,劉虞在幽州深得胡漢之心。要是他段訓殺了劉虞,只怕到頭來走不出幽州。可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他段訓要是不從,只怕不用等到走出幽州,公孫瓚就先不饒他。所以段訓只好照公孫瓚的話,以朝廷的名義誅殺了劉虞及其家眷。

同時,公孫瓚又讓段訓以天子的名義給他自己和麾下文武加官進爵。如今朝廷威嚴喪盡,他們這些代表天子的使者,到了諸侯的地盤上,還不是任憑地方諸侯予取予求。所以段訓只好答應了公孫瓚,加封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四州。

然後,公孫瓚就封部將田楷為青州刺史,屯駐齊地;封嚴綱為冀州刺史,屯駐南皮;而且還封單經為兗州刺史,還讓劉備屯駐平原、高唐一帶。

自此,公孫瓚威震北方,手握近兩州之地。

由此公孫瓚也成了漢末亂世當中第一個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即便是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與之相比也是相形見絀。

至此,公孫瓚的實力也算是達到了頂峰,至少在各路諸侯眼裡看起來,公孫瓚其勢已成!

……

闕宣,此人是徐州牧陶謙的部將。

要說陶謙自領徐州以後,在用人上是很有問題。縱觀陶謙在徐州的作為,可以說荀彧對他的那句“寬仁近乎昏聵”的評語是很恰當的。要說陶謙仁厚,他確實對百姓仁厚。可再看他用人,那完全就是“昏聵”。

看看陶謙手底下用的都是些什麼人,除了他的同鄉曹豹勉強堪用之外,笮融是個外表信佛、內裡狠辣、逢主必殺的“花和尚”,張闓、闕宣等人更是黃巾餘孽,若不是劉寵這隻蝴蝶,那陶謙也會收泰山賊臧霸等人為己用。

由此可見,陶謙所用之人多是招降納叛而來。

而徐州地方世族豪強也多不為之所用,就連陳珪、陳登父子也不與之親近,唯獨王朗、趙昱等人投靠陶謙,可最後趙昱、王朗還是說服了陶謙以進貢天子的名義求得外放脫離了陶謙,其中趙昱就出任了廣陵太守,王朗出任了會稽太守。而那些不願為陶謙所用的,也大多逃離徐州,這當中著名的就有張昭等人。

除此以外,也就是糜竺為了保住家業投效了陶謙,而且還不得不用命奔走為陶謙效力,要不然他糜家的家業只怕保不住。

所以陶謙並非是所謂的“仁義厚道之主”,《三國志》就記載,“謙背道任情:廣陵太守琊邪趙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見疏;曹宏等,讒慝小人也,謙親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漸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