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韓馥強硬一點,袁紹哪有這麼輕易佔據大漢首屈一指的冀州。就是冀州從事趙浮、程奐二人帶的上萬強弩兵都可以對袁紹形成威脅,只要韓馥能調集兵馬圍剿袁紹,只怕袁紹不死也會落得如曹操一般的下場。

畢竟袁紹北上冀州的時候,麾下士卒已經多有逃亡,其戰力或許還比不上趙浮、程奐那上萬人馬。雖然南匈奴於扶羅和上黨太守張揚歸附了袁紹,但只是名義上投效了四世三公的袁氏,等閒二人才不會帶兵替袁紹賣命,所以平素對袁紹也是聽宣不聽調的那種。

可世間就是沒那麼多如果,懦弱無能的韓馥給了袁紹稱霸的機會。

……

袁紹入主冀州以後更加躊躇滿志。

首先想到的事就是天子遠在長安,而且被董卓握在掌中,這事讓袁紹心裡很不爽。

於是袁紹大會文武,說道:“長安幼君,非中興之主,且公卿官吏媚事董卓,只怕長久以往,董卓有篡逆之心,到時我大漢神器易主,我等皆當自裁謝罪。不如東立聖君,另立朝廷,以統海內,中興漢室,不知諸公意下如何?”

不管是冀州新附文武,還是袁紹原來的班底,完全沒有人料到袁紹會說出這番話。

一時間,眾人神思各異,袁紹這似乎也想效仿董卓行廢立之事。

顯然,袁紹此時的形勢明顯強於那時候的董卓。

雖然眾人心中滋味各有不同,但總還是有人覺得若是真如袁紹所說另立聖君,說不定真能中興大漢。

首先站出來表示贊同的是謀士許攸。

許攸說道:“主公英明。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昔王莽篡漢,光武興於南陽,今董卓謀逆,我等何不選宗室行光武之舉。

這種情況下,有贊成的人,也少不了反對的人。

冀州世族審配就說道:“不然。主公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當此之時,主公萬不可擅議廢立。若行此事,只怕天下人會將主公視如董卓。若人心盡失,主公又如何自存1?”

袁紹聽了審配這話,立時就心中不悅,哼了一聲說道:“我袁紹豈是董卓之輩……”

“主公……”,審配打斷了袁紹的話繼續說道:“若主公能以冀州為基業,明修政理,選練士卒,舉大軍以堪亂。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若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

“到時主公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

審配這番話可以說是說得激情澎湃,不少人被審配話中的宏圖霸業所感染。

袁紹雖然對審配先前的話感到不悅,但審配這番話說完他哪裡還會有什麼不滿。

畢竟審配這番話可以說是為他袁紹指明瞭將來的戰略方向,如果真按審配的話幹下去,將來他袁紹至少也是個北方霸主,若真能進一步“迎大駕於西京,覆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那他袁紹只怕會成為天下霸主。

所以,審配勾畫的這番宏圖霸業讓袁紹熱血澎湃,

袁紹大喜,道:“正南審配字)此話甚合我心,即日起授正南先生為冀州監軍,我冀州上下當按正南先生所言簡練士卒,積草屯糧,先掃賊寇,再滅諸侯,一統河北!”

“諾。”袁紹這番頗有吞吐天地氣勢的話說完之後,冀州文武是各個遵從。

自此,袁紹邁出了他成為北方霸主的步伐。

……

不過袁紹並未就此放棄另立新君的打算。

他先是書信一封給南陽的袁術,想讓袁術支援他,要是能合袁氏之力,要另立新君也不是難事。畢竟天下大多數州郡官吏都是他袁家的門生故吏,即便是像韓馥這樣的州牧,就是他袁紹略施小計,韓馥也得乖乖將冀州拱手相讓。

所以,袁紹覺得只要到時候袁氏振臂一呼,天下諸侯必如討董之時那般景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