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成功結盟(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表實在想不出那個少年的名字,只好將堆到自己面前的賦文翻了出來,當看到那篇賦文的時候,劉表總算知道了這個少年的名字。
“呃……諸葛亮啊,諸葛亮……莫不是我那故吏諸葛玄家的子侄……”劉表想到這些不禁看了眼賓客席位當中的諸葛玄,然後又搖了搖頭,嘆了聲,“可惜了……可惜不是荊州世家中的子弟!”
要說這諸葛玄也是很悲催,他本來是劉表故吏,後來他堂兄諸葛珪去世便回鄉去料理喪事了。事了之後袁術表奏他為豫章太守,然後他就帶著堂兄諸葛珪留下來的家眷也就是諸葛亮兄弟姐妹幾人南下豫章赴任。可到了豫章之後善變的袁術已經讓袁家故吏朱皓取代了,諸葛玄無奈之下只好帶著諸葛亮兄弟姐妹幾人就近去依附荊州的故主劉表。
所以少年諸葛亮這才得以出現在這場文會,並以一篇才情在傅幹之上的賦文得到了劉表的青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過劉表也只能為少年諸葛亮感到可惜。
畢竟他劉表可以說是與荊州世族共治荊州,荊州文武的高層大多都出自這些世家,而下面的人也多數是這些世家的門生故交,以致荊州形成這種政治局面。劉表雖有心削弱世家的力量,但奈何他在單騎下荊州的開局中就註定了眼下與世家共治荊州之勢,如今要想回過頭來改弦更張又何談容易。
所以很多事情開始的時候真的很重要,千萬別以為等將來如何了,再把開始那些問題或者在發展中遇到的那些問題解決掉。殊不知“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有些事情一旦形成了,想再改變就難如登天了。
就比如一個人形成的惡習,時間久了一些事情也會變得有了生命,而這些有生命的“有機體”也會如人一般,一旦形成了惡習,那是很難改掉的。
比如就像此時的劉表一樣,除了感嘆又能做些什麼呢。
縱觀歷史上劉表在荊州的一生,可以說一直受荊州世族的左右,甚至連內闈都被荊州蔡氏掌控了。劉表並非是一個完全厚道而又昏庸懦弱的人,從他單騎下荊州誘殺五十多部宗賊,再到他後來策反甘寧意圖進取益州都可以看得出來。至於在廢長立幼的問題上,劉表又何嘗沒考慮過立長子劉琦呢。可惜荊州說到底不是他劉表一個人的,或許是為了他劉家百年計,這才不得不與荊州世族妥協,立幼子劉琮為嗣。
……
所以即便劉表深感諸葛亮是個人才,但也只能感到惋惜,畢竟諸葛玄只是自己的一個故吏,一個外來的故吏又如何能在荊州世族當中冒頭呢。
所以劉表註定無法重用諸葛玄叔侄。
不過這並不影響少年諸葛亮對劉表與荊州的看法。
不止是少年諸葛亮,包括傅乾和少年龐統在內,經此一事也算是對劉表與荊州有了更多的瞭解。
由荊州文武世族與劉表的行事來看,荊州確實如先前那個荊州官吏所說是自保有餘進取不足。畢竟對於大多數荊州世族來說,自保才是最重要的。至於向外發展的野心,這些有風險的事對於世族來說是避之猶恐不及,所以又如何能攛掇劉表開疆擴土呢。
所以在這幾位少年的心裡,荊州或許也就這樣了,即便劉表有些野心,但他不可能扔掉荊州世族,否則他劉表又如何能坐穩荊州。要是時間可以的話,說不定劉表可以培植一些取代荊州世族的勢力,不過劉表年齡已經不小了,再說如今的荊州官場都由那些世家把持,劉表又如何培植勢力呢。
所以,這場文會與外交,對於有心人來說,是很有收穫的!
……
不僅是劉表在二袁之中做出了選擇,使二袁相爭的第一場交鋒有了結果,更是對荊州未來的局勢和荊州才俊的選擇做出了鋪墊。
喜歡三國之興漢封神請大家收藏:()三國之興漢封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